“自媒體的運營其實并非越早開始經驗越豐富,因為大環(huán)境一直在變,我們必須不斷自省和做出調整。”尹冉旭說,和許多人的猜想不同,央美美術館建立自媒體的初衷并不是想宣傳美術館開設的展覽,這個平臺在最初建立時并沒有宣傳上的考慮。“我們起初對它的思考是以大學的人文精神為指引,所做的事就是知識傳播和學術交流。在內容上嚴格按照幾個學術板塊進行推送。直到2015年做出比較大的一次調整,原因是自媒體的環(huán)境和公眾的閱讀習慣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通過對內容和推送頻率的調整,在滿足大家對資訊的更大需求之外,也同時帶來了宣傳的效果。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其實宣傳才是那個后來的‘之外’的用途。”
作為一個大學美術館的自媒體如何定位?社會公眾需要一個怎樣的美術館自媒體?這是一個取舍的過程,對閱讀群體、自媒體功能都將產生直接的影響。尹冉旭說:“對于中央美院美術館而言,學術資源是我們的一大優(yōu)勢,我們的閱讀群體也主要集中于藝術與學術界,自媒體的內容生產首先還是要考慮滿足這個群體的需要;但隨著整個社會‘美術館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公眾角色的普遍參與,美術館已經在走向平民化。在一個理想的全民美術館時代來臨之前,作為美術館文化傳播工具的自媒體責任重大。在對CAFAM品牌的展覽、館藏和活動進行推廣的過程中,宣傳從來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公共意義和傳播價值才是首要的衡量標準。美術館應該在這個多元的‘公共聲音場’里發(fā)出怎樣的聲音,大學精神與‘美術館作為’如何體現(xiàn),仍是我們做自媒體的基本立場和態(tài)度。”
機構形象?藝術項目?
——藝術公眾號可能不僅是“自媒體+”
有時候一個藝術自媒體它本身就是一件作品、計劃、項目或者你所能想起來的跟當代藝術扯上關系的系統(tǒng)。
例如“潑先生PULSASIR”,你很難說它只是一個自媒體,它其實是一個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組織或者團體,它有很大的虛擬性,大家并不是面對面在一起,而是在一個網絡空間進行溝通和協(xié)作。成員們 是想維持一種“年輕狀態(tài)的、學術性的寫作”,于是在豆瓣上建立了一個小組,漸漸的寫作、頒獎、翻譯、出版、影像實踐、互助計劃,這些事情需要一個虛擬空間的平臺來討論,也需要資料的整理,他們選擇過博客、豆瓣,如今主要在微信訂閱號中進行。從當代藝術的角度來看,“潑先生”的所有工作可以被看做一個大的藝術計劃,而自媒體在其中既是傳播平臺,也是工具。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