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qū)農業(yè)機械化的“偶然實踐”
在云陽,寧波是一位有名的“地主”。2006年從工廠下崗的他,在該縣石獅村和鳳嶺村流轉了700畝荒坡,種植桂圓樹。2012年,他種植的桂圓被中國綠色食品發(fā)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走俏國內市場。
賺到錢的寧波,又從耕地里嗅到另一個“商機”:村民種地人耕手插,使土地產生的綜合價值非常低廉。
今年初,寧波在石獅村流轉了500畝耕地,準備提高這些耕地的生產價值。拿到地后,迫在眼前的春耕著實讓他犯難了一把。“一頭牛一天能犁1.3畝,500畝得多少牛來犁?”寧波說,而且村里根本就請不到太多勞動力來做。無奈中,他想到了用農機耕種,但在村里,很多都是“巴掌田、雞窩土”,對農機耕種的要求很嚴格。
通過對地形的測量,寧波給農機定制了兩個硬性標準:“身寬”不超過2米,能爬60度陡坡。根據生產需要,他隨后買來了聯合收割機、拖拉機、旋耕機等10多臺農機具。“鐵牛下田,一臺拖拉機一天能犁50畝,還包括整地。”寧波說,兩臺機械幾天就把500畝地翻了個平整,省去不少人力成本。
寧波當時還不知道,自己的“探索”,會在后來引發(fā)云陽縣的一場“農機革命”。
推廣機械化山區(qū)條件已成熟
村民在探索,政府也在思考。
“近年來,我們一直在想辦法破解制約山區(qū)農業(yè)發(fā)展難題!痹脐柨h委副書記張才明說,該縣有138萬畝耕地,總人口136萬,其中農業(yè)人口占102萬,“是個典型農業(yè)大縣!
但云陽的農業(yè)發(fā)展面臨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全縣農村外出勞動力達到40萬人,全家外出農戶近5萬戶,農村勞動力主要以老年人和婦女為主,且勞動力年齡都在60歲以上,農村勞動力嚴重缺失,土地閑置和撂荒越來越多。
誰來種地?!通過考察調研,張才明發(fā)現,在韓國、日本和臺灣地區(qū),山地面積近70%,戶均耕地達到15畝,然而稻田機耕、機插、機收率達到99%以上,農業(yè)機械化水平和現代農業(yè)發(fā)展走在世界前列。
“云陽過去也曾搞過農業(yè)機械化,但最后都沒有成功。作為山區(qū)縣,日韓經驗現在能否成功‘復制’到云陽?如果不行,百萬畝耕地該怎么辦?”張才明說,就在政府到處“取經”時,寧波的試驗,讓他們發(fā)現,樣板就在身邊。
但“寧波模式”能否在全縣推廣?張才明多次跑到現場去實地調研。“我當時發(fā)現有三個因素,覺得可以推廣。”張才明說。
首先是成本賬。張才明說,他通過多次與寧波和農民們算賬發(fā)現:旱地人工耕犁、整地,每畝成本300元,全縣100萬畝,共計3億元;水稻人工耕地、整地、播種、插秧,收割,每畝1700元,全縣38萬畝,共計6.46億元,人工總成本在9.46億元。而用農機耕種,旱地每畝成本120元,全縣只需1.2億元;水稻每畝450元,38萬畝共需1.71億元,機耕總成本2.91億元。
“這就節(jié)約了6.55億元!睆埐琶髡f,通過機械化耕種,每畝水稻可增收170元,全縣可增收6.46千萬元,“降低成本部分加增收,全縣達到7.19億元。”
其次,是農村勞動力的確非常缺乏,“我們現在的農村勞動力年齡都在60歲以上,”不想別的辦法,土地就真的沒法種了。
第三,也是山區(qū)到底如何推廣農機的問題!斑^去推廣農業(yè)機械化不成功,是因為機器進不了山!钡F在村村都通了公路,農業(yè)機械下田,只需修通‘最后50米’!
東風已備,云陽決定放手推廣。
購農機再享5%資金補助
很快,云陽縣出臺了《關于加快山區(qū)農業(yè)機械化發(fā)展的實施意見》,全力將”靠天農業(yè)“向”可控農業(yè)“轉變。
首先,他們把重點放在了搭建農機推廣體系上。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