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創(chuàng)作《小時候》等作品的四川籍作家桑格格,日前推出新書《不留心,看不見》,以標志性的原生態(tài)文字回憶自己的成長時光。在14日的新書發(fā)布會上,她表示,寫作是實現(xiàn)自我治愈的一種方式,而選擇更放松、充分的生活有利于寫作的進行。作家綠妖、馬琳作為好友嘉賓也參加了此次活動。
生活細篩后留下的晶瑩剔透
桑格格,70年代末生于成都,有四分之一的藏族血統(tǒng),被綠妖稱為“擁有一顆像太陽一般簡單、明亮、熱烈的心臟”。多年的四處漂泊過后,她如今在北京定居下來,專職寫作。
2007年,桑格格推出處女作《小時候》。這本混合了四川方言的段子體小書曾風靡一時,令眾多70后、80后領略了川普的獨特魅力,也在書中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2009年,她的第二部作品《黑花黃》出版,將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古靈精怪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之后,桑格格似乎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線,直到四年后,交付這部20萬字的《不留心,看不見》。
《小時候》里的她,是成都420廠的快樂女童,大人們眼中的“匪娃兒”,高中的時候曾跑到峨眉電影制片廠自薦做演員,做過電臺主持人,交過黑社會男朋友,為了分手只好從成都跑掉,以一張輟學的文憑,在幾個大城市間浪蕩。這些碎片化的成長記憶,在新書《不留心,看不見》中,被鋪上生命的更多線索,呈現(xiàn)出更為完整的生命圖像。
相較于過往不安定的的經(jīng)歷,桑格格的生活如今有了很大改變。在北京定居、結了婚、治好了抑郁癥、有了錢,這些跌宕起伏的經(jīng)歷在新書中都一一有所交代。
《不留心,看不見》中的桑格格依舊純真,只是這份純真不再是少不經(jīng)事的懵懂,而是被生活細篩后留下的晶瑩剔透。如果說《小時候》是過去時,那這本書就是現(xiàn)在時,是《小時候》的后來篇。
寫作是進行自我治愈的方式
桑格格說,寫作是她進行自我治療的一種方式。桑格格的寫作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的訓練,完全憑借著一種對生命本能的、兇猛的感應,帶著原始初生力量去寫作。
在《不留心,看不見》這本書里,她以標志性的原生態(tài)文字,嘗試以白描的手法記錄下生活中的若干片段,看似不經(jīng)意的風景、相遇和交往,都被她視若珍寶。全書一共33篇文章,彩蘋、丑舅舅、小黃貓、蔣碧蓉、我的420廠……都是看似簡單到略顯平淡的標題,但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她的筆下妙趣橫生,又沉淀著生命不動聲色的重量;那些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生活,沒有宏大敘事做背景,在黑暗的底色中呈現(xiàn)出生命的光亮。一個一個人,一個一個故事,細密又輕盈地揭開了桑格格生活的本來面目,也構成了這部作品最柔軟而又最堅硬的核心。
那只小黃貓,從樓上被扔下來,從此埋葬在她的童年里,成了心里尖銳的無法消失的傷口;那活得太過熱烈的黃美麗,笑的時候好像有光芒刺過來,只在記憶里留下一個瀟灑的背影;那已經(jīng)消失的成都420廠,是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時光;那始終陪伴在身邊的朋友豆豆、老展、郁達夫,是生命里持續(xù)的光亮;還有她的愛人同志九色鹿,兩人從不考慮婚姻到昂首挺胸走進民政局,一路彼此陪伴;還有更多只是萍水相逢,在生命里倏忽而過的人,他們都是桑格格的“百美圖”。
作家李娟評價說,相比《小時候》里肆無忌憚、泥沙俱下的行文,這部新作的文字明顯“規(guī)矩”了許多。但她知道桑格格并非試圖表現(xiàn)不同的自己,只是放慢了腳步而已,仍沿著同樣的路固執(zhí)往下走。塵埃仍不肯落地。情狀仍紅頭花色,氣血旺壯。”而史航則表達了自己的某種羨慕之情:“留不住,永遠不是個值得慶祝的事情。我當初也是個擦黑板都惋惜這個粉筆字就要不存在啦的孩子。我其實是羨慕格格的。她有她自己的黑板世界,一塊都不用擦,就一直寫下去!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