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年間的蘇州吳江縣龐山村,每天晨鐘初靜時,青壯勞力甚至幼童老叟,便一個接著一個,挑著滿載蔬菜的擔子,達數(shù)百擔之多,入城變賣。
所以,作家陳鐸專寫了一題為《園戶》的散曲:
通渠灌圃隨時序,分畦引架勤培瓠。呈新獻嫩依豪富,尋僧覓道供齋素。人能咬菜根,百事堪為做,諸公近日憎粱肉。
陳鐸將種蔬菜的“園戶”,列為明代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表明蔬菜在明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是非常重要了。
食用野菜在明代也十分盛行,邵璨的《香囊記》記載的一普通百姓之家對年邁老人的供養(yǎng),就是以野菜為羹的。這家的媳婦這樣說:
飯已做在此,本待具些蔬肴之味,又無錢鈔可買,適來在鄰舍家,覓得野菜一束,做一碗羹,聊為下飯。[前腔]野園荒圃,挑摘取草蔬,露葉香可茹。翠盎盛來,暫假供匙箸?慈峤z嫩甲,未必成五俎。語云:七十非肉不飽,不是奴家不為肥甘之奉。幸親甘淡泊,肯怨著憂葵女。蔬飯已具在此,請婆婆出來吃早膳。
由此可見,野菜又不僅僅是災荒之年的代替食品,也是平時百姓賴以生存的食物,因此,在明代出現(xiàn)了如世界 科技史家李約瑟、魯桂珍所說的“尋找食用植物”即野菜的活動。由于各方面的努力搜尋,明代的野菜品種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要發(fā)現(xiàn)得多,僅最為常見的葉可食的野菜就達一百六十五種之多。這些野菜的食用方法,多是采摘后炸熟或水浸、去掉酸苦味,加油、鹽就可以調(diào)食了。隨著野菜食用的日漸推廣,人們食用野菜的方法也逐漸豐富、講究起來。
《西游記》第八十六回,就有將野菜作為常蔬、佳蔬的烹調(diào)方法:
嫩焯黃花菜,酸齏白鼓丁。
浮薔馬齒莧,江薺雁腸英。
燕子不來香且嫩,芽兒拳小脆還青。
爛煮馬藍頭,白熝狗腳跡。
貓耳朵,野落蓽,灰條熟爛能中吃;
剪刀股,牛塘利,倒灌窩螺操帚薺。
碎米薺,萵菜薺,幾品青香又滑膩。
油炒鳥英花,菱科甚可夸;
蒲根菜并茭兒菜,四般近水實清華。
看麥娘,嬌且佳;
破破納,不穿他;
苦麻臺下藩籬架。
雀兒綿單,猢猻腳跡;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