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僅為3000萬元的《泰礮》依靠口碑逆襲,李安的“少年派”在口碑護航下越戰(zhàn)越勇——觀眾越來越精明:你們說啥我都不信,要等一般觀眾口口相傳的口碑出來之后,才會進影院觀看。這一今年電影市場尤為突出的現(xiàn)象,折射的恰恰是吹噓式、互踩式營銷泛濫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交口”、“黑水”、“紅包影評”等種種怪象被不斷揭露的同時,觀眾對“水軍”的辨識能力也越來越強,忽悠觀眾變得越來越難。
但今年的華語片也并非全無亮點:從年初的《桃姐》,到年中的《神探亨特張》,再到年末的《萬箭穿心》,包括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等,都不同程度地穿越電影市場的浮躁氛圍,顯現(xiàn)兩岸三地導(dǎo)演在經(jīng)歷市場化迷茫后回轉(zhuǎn)身尋求電影內(nèi)在魅力的努力。對于中國電影市場來說,2012確為特殊一年,一方面電影市場大門漸開壓力倍增,另一方面也逼迫創(chuàng)作者重新審視創(chuàng)作理念和市場經(jīng)驗。票房輸贏乃一時成敗,再風光也難逃或被超越或被遺忘的命運。票房無法抵消內(nèi)容貧瘠的空虛,來年電影市場,觀眾期待多幾部或能留下心靈震撼或讓人真心歡笑的佳作。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