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推薦可能認識的人或是一種冒犯 熟人推薦背后的隱私問題受關注
近日,“不要給我推薦可能認識的人了”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各大社交APP的熟人推薦機制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不少網友吐槽感到被冒犯,“是的,你推送的人我認識,但你猜猜我們?yōu)槭裁床皇呛糜眩?rdquo;
測評發(fā)現(xiàn),當前基于通訊錄等個人信息向用戶推送“你可能認識的人”已經成為不少社交APP的標配,個別平臺還會通過算法向用戶推送關注信息、關聯(lián)好友感興趣的內容。然而,部分APP的關閉推薦功能卻形同虛設。
有專家建議,在呼吁APP改善用戶體驗的同時,要更多地關注熟人推薦功能背后的用戶信息收集問題,確保網絡經營者做到合法、正當、必要以及誠信。
APP熱衷推薦“你可能認識的人”
網友吐槽“被裸奔”上網
體驗發(fā)現(xiàn),通過算法匹配向用戶推送熟人的玩法已經在不少社交平臺蔓延開來。例如,某熱門社交APP除了在消息欄、粉絲列表等板塊中展示“你可能認識的人”賬號外,還會時不時通過彈窗消息通知的方式進行強提示。還有部分平臺會向用戶推送“可能想認識的人”“可能是你朋友”賬號。
圖為部分社交APP的推薦頁面截圖
盡管平臺進行熟人推薦目的是增加用戶黏性、擴大用戶的社交圈子,這種玩法卻給不少用戶帶來了困擾。根據(jù)吐槽用戶的描述,家人,現(xiàn)同事、同學,或者前同事、老同學,甚至已經拉黑許久的前任,或者剛剛認識才加上聯(lián)系方式的新朋友都會出現(xiàn)在“你可能認識的人”的推薦列表中。
“不知道被推過來的是誰,但順著這個賬號找到了我媽媽、小姨、弟弟的賬號”,有受訪者表示,感覺在該機制下已經沒有隱私可言了,擔憂自己的賬號也被推薦給了熟人,遭平臺強制“裸奔”上網。
而這位受訪者的擔憂不無道理。近日,就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稱自己的某社交賬號被平臺通過“你可能認識的人”推送給了前同事,對方后來還經常關注自己發(fā)在該平臺的生活動態(tài),“前段時間有個前同事突然找我聊天,說羨慕我整天游山玩水、過得很滋潤,我瞬間一愣,因為自己的旅程記錄只分享在某APP上,但從未將賬號告訴過其他人。追問才知道,他是通過APP推送的‘你可能認識的人’認出了我”。
只想在網上安靜沖浪,卻被APP自作主張推薦給現(xiàn)實生活中的熟人,這讓不少網友大呼崩潰,“不想被認識的人刷到,成年人就不能有點發(fā)瘋的空間嗎?”“我們只是互相添加了微信,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在所有APP上都當好友”“陌生社交平臺有陌生的社交原則,給用戶留點隱私空間吧”。
此外,除了推薦“你可能認識的人”外,個別平臺還會向用戶推送互關好友關注的博主以及感興趣的博文內容。例如,在微博首頁的關注流就會頻繁出現(xiàn)“xx與xx關注了”“xx點贊了”“關注xx的人也關注了xxx”等內容,讓人不勝其煩,“我的首頁已經刷不到自己關注的博主發(fā)的新博文了,全是這類推送”。
收集通訊錄等個人信息
關閉推薦功能不奏效
社交APP是如何精準推送“你可能認識的人”的?
有業(yè)內人士表示,社交APP熟人推薦功能主要基于通訊錄訪問、用戶互動行為、第三方賬號綁定以及知識圖譜補全技術,簡單說就是收集用戶信息進行畫像,然后根據(jù)用戶畫像作朋友推薦。他進一步舉例稱,如果用戶授權了訪問通訊錄,平臺就會將讀取到的信息與其他用戶進行匹配,并將匹配成功的用戶展示在“你可能認識的人”列表中,“你綁定了微信、QQ、微博等第三方賬號的話,平臺也有可能通過這些賬號獲取更多的用戶關系信息”。
中國互聯(lián)網協(xié)會法工委副秘書長胡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更是指出,用戶使用的終端設備、網絡、通訊號碼,都具有 識別碼,都可以被網絡經營者用于精準畫像,“比如你和他人經常共同使用同一WiFi,就極有可能被判定互相認識。”
上海申倫律師事務所律師夏海龍表示,從實現(xiàn)原理來看,熟人推薦功能屬于算法推薦、個性化推薦的范疇。而據(jù)《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guī)定》,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或者向用戶提供便捷的關閉算法推薦服務的選項。用戶選擇關閉算法推薦服務的,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立即停止提供相關服務。
某熱門社交APP隱私設置頁面截圖
梳理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APP都設有關閉熟人推薦服務的功能選項,但通常都是默認用戶接受推薦的。例如,某熱門社交APP的用戶若希望平臺停止熟人推薦服務,則需在隱私設置中將“找到我的方式”手動設為“不把我推薦給可能認識的人”,并打開“不給我推薦可能認識的人”按鈕。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用戶反饋稱,社交平臺所提供的關閉選項并沒有起到實際效果,“我明明設置了不推薦,但仍時不時有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好友來問我,APP彈窗推送的賬號是不是我的,甚至多次把我推給同一個朋友!”
背后的用戶隱私問題受關注
有社交APP被告上法庭
隨著各大APP熟人推薦功能愈發(fā)精準,其給用戶所帶來的社交壓力也越來越大。為了盡可能降低被熟人認出來的風險,不少網友選擇了銷號重新注冊新賬號,甚至卸載APP并寄希望于找到下一個可以完全不用擔心被認出來的社交平臺。
此外,熟人推薦背后的用戶隱私問題也受到熱議。夏海龍表示,算法推薦收集到用戶的個人信息和行為數(shù)據(jù),如果被不當使用,或會導致用戶的隱私被泄露。還有專家指出,相較于討論是否該向用戶推薦熟人,更有價值的是討論網絡經營者有沒有必要收集如此多的用戶信息,以及是否做到了合法、正當、必要和誠信。
檢索發(fā)現(xiàn),此前就曾有用戶因“可能認識的人”功能,以侵害其個人信息權益和隱私權為由將一APP告上了法庭。
據(jù)媒體報道的細節(jié),該用戶聲稱自己在手機通訊錄除本人外沒有其他聯(lián)系人的情況下注冊登錄某短視頻APP,仍有大量好友被推薦為“可能認識的人”,認為APP非法獲取、知悉、保存、利用其姓名、手機號碼、社交關系、地理位置、手機通訊錄等個人信息和隱私。而APP所屬公司則辯稱,其未收集該用戶的通訊錄信息,而是基于平臺其他用戶授權訪問的通訊錄中有其姓名和手機號碼,向該用戶推薦了“可能認識的人”,也并未掌握和使用其社交關系。
該案一審判決認定該短視頻APP通過用戶手機號向其推薦了“可能認識的人”,并收集其地理位置、社交信息等行為侵犯了個人信息權益,但因上述信息不具私密性,APP推薦有限的“可能認識的人”,不構成對用戶生活安寧的侵擾,故不存在侵害隱私權的行為。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