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五臺山報道:(于雷 /攝)平型關(guān)在與靈丘縣相鄰的山西省繁峙縣城東北65公里處,是明代修建的內(nèi)長城的一處有名的關(guān)隘,這里是一道很狹長的古道,東通冀北,西抵雁門關(guān),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燧),夜間來犯就點火(烽)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烽火臺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臺,并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臺,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臺。烽火臺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里左右的,守臺士兵發(fā)現(xiàn)敵人來犯時,立即于臺上燃起烽火,鄰臺見到后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荏苒歲月幾千載,彌漫的硝煙也早已散去,但它們依然固執(zhí)地矗立在蒼茫的蒼穹之下,不知還在靜靜的守望著什么?
夕陽下的古烽火臺,滿目都是燃燒著的桔色火焰,風中似乎隱隱還能聽到戰(zhàn)馬的奔騰聲和士兵的吶喊聲。
注目凝望這古老而滄桑的烽火臺,它已經(jīng)被無情的時光在歲月的風中,細心雕琢成了一座豐碑,成為歷史里一段燦爛的光芒了。
本文來源:http://wutaishan.city.sohu.com/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