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沒有此人,才是沒有盛唐
一般提到李治這位皇帝,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個詞,就是庸弱。
說唐高宗李治庸弱,不是作者的看法,而是他父親太宗李世民說的。
貞觀十七年,李治剛剛被冊立為太子,李世民就在私下場合跟大臣長孫無忌念叨,說我認為我的兒子李治吧,他性格其實有點柔弱,不太適合當儲君,不適合接我的班,但是我也沒辦法。
太宗李世民為什么沒辦法呢,因為他原來的太子李承乾謀反了,李世民舐犢情深,雖然沒把李承乾殺掉,但是也將李承乾一朝流放三千里,那個時候的李世民,他就已經(jīng)沒有多少選擇了。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在上朝的時候又問大臣,說你們覺得我冊立的這個太子李治他怎么樣啊。
大臣們當然說好啊,不好那也得說好,所以都說太子雖然久居深宮,我們大臣們跟他接觸不多,但是天下萬民對太子都是推崇備至,深感其恩德,皇帝聽大臣們一頓吹噓,只是笑笑說,希望他以后有如虎狼一般,而不要變成待宰的羔羊。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打算親征高麗,剛剛要出發(fā)的時候呢,李治卻攔著不讓去,而且是好幾天茶不思來飯不想,見到父親李世民就開哭。
兒子擔心自己,李世民很欣慰,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李世民不太喜歡李治這樣兒女情長,所以他對兒子說:
我這個當皇帝的出去了,你在京師才好發(fā)揮你的才干,有能力的大臣我也給你留下了,你就讓他們輔佐你,你好好治國,賞罰分明,親賢遠佞,這樣的話百官才會折服于你,子民們才會擁戴你,你有時間你好好想一想這些東西,你整天是哭哭啼啼干什么?
。ㄌ铺 李世民)
你看,字里行間之中,李世民對兒子的軟弱仁愛已經(jīng)有點惱怒了。
那么問題來了,李治這樣柔弱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這個李治,他出生于貞觀二年,大唐趨于穩(wěn)定的長安,出生之后不久封了晉王,再不久又加封(并州)都督,還是不用到任就能領(lǐng)工資的那種都督。
八九歲,李治的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薨,李世民一看孩子沒了媽,對李治是更加疼愛,之后又封他為右武侯大將軍。
雖然高官厚祿,待遇優(yōu)厚,但是在李治前半生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和儲位沒有任何的關(guān)聯(lián)。
血雨腥風(fēng)的東宮之爭發(fā)生在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和四兒子魏王李泰之間,李承乾挺不住,生怕自己丟了皇位,干脆發(fā)動政變兵變,想要來個生米煮成爆米花,事敗,遂被流放。
太子流放,四子李泰被提上立儲日程,但是唐太宗的心里仍然有所顧忌。
魏王和太子之間的傾軋,導(dǎo)致太子謀反兵變,那么以后李泰如果做了皇帝,會不會對自己另外的兒子李治采取政治清洗呢?
作為唐朝乃至是中國歷史上最為 的皇帝,李世民一直沒有走出玄武門之變的那個黑夜,殺兄弒弟的噩夢時常襲來,這前車之鑒,后車之師,李世民不希望皇室內(nèi)斗的悲劇在自己的子孫后代身上重演。
《(李泰)崇師問道圖》 局部
所以,李泰保證,說你李世民只要把皇位傳給我,那么我一定友好的對待我的這些兄弟姐妹們,到我老時,我甚至?xí)䴕⒌粑易约旱膬鹤佣鸦饰粋鹘o李治。
這句話不說還好,一說,李世民覺得李泰這兒子太虛偽了,皇位,皇權(quán),這對人的誘惑有多大,李世民最清楚,他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做出殺子傳弟的事情來,所以他果斷的放棄了李泰這個兒子,轉(zhuǎn)而選擇了李治為儲君。
人是什么,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生命體,而一個人自從降生到世間之后,就會進入到社會屬性的范疇。
人的出身地位并不相同,有貧賤的,有富貴的,但是根據(jù)當年陳勝說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這個邏輯,出身地位這東西,其實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改變的,人真正難以決定的,是命運的變化。
這人的一生啊, 很難有說從小到大都十分順利,十分平穩(wěn)的,人生在世,難免要遭遇挫折,面對失敗,或者是處于艱難的境地之中。
但是李治這個人,他很不同,他出生在帝王之家,從小過的就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他諸事順遂,人生四平八穩(wěn),母親疼是父親愛,在宮里無憂無慮的長大,深宮就是李治的溫室,他不理解什么是生存,他不懂得什么叫做競爭,他也不知道權(quán)力斗爭的殘酷性,說白了一句話,李治沒有經(jīng)歷過捶打和鍛煉,所以他的脆弱是必然的。
而且,李治在青少年時代接受了大量的皇家禮儀和正統(tǒng)的儒學(xué)教育,這種教育所蘊含的能量,是巨大的,皇子們被灌輸寬厚博愛的思想,而這種思想又會被外化為行為準則。
所以與其我們說李治庸弱,說他軟弱,倒不如說他這個孩子比較仁孝。
而且,這種仁孝在父親太宗看來是庸弱,在大臣們看來是脆弱,可在李治本人看來,卻是他適應(yīng)這個世界的一種生存方式。
。ㄐ枨髮哟卫碚摚
美國有個社會心理學(xué)家,叫做馬斯洛,他曾經(jīng)提出過一個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的需求可以分成五類,從低到高呈現(xiàn)金字塔形狀。
最底層是生理,什么是生理,生理就是吃喝拉撒睡,這是最廣泛,也是比例 的需要。(李治不需要,因為他是皇子,他不會挨餓)
第四層是安全,只有在滿足了生理需求之后,人的生命安全才會得到保障。(李治也不需要,他在宮廷的溫室中,非常安全)
第三層是社交,因為人是群體性的動物,在生理和安全都得到保障之后,人就會需要可以充實精神世界的東西,比如人要交朋友,人要談戀愛,人要學(xué)會和別人合作。(李治需要,但是他不用追求,因為這些東西都是與生俱來自帶的)
第二層是尊重,就是人生在世,要有存在感,要有參與感,要被鼓勵,要被認可,要有權(quán)威,要有資歷,人們希望在和其他人相處時,無論身份地位的高低,對方都必須要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和照顧自己的心情。(李治需要,并且因為他是皇子,后來是太子,再后來是皇帝,所以他也有,所有他不需要去追求)
第一層,也就是最上層,是自我實現(xiàn),什么叫自我實現(xiàn),就是你終于明白,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活著,你要追求你生命的意義,你要知道你為什么而活,你創(chuàng)造了什么,你澆灌了什么,你又留下了什么...(李治需要,并且作為未來的皇帝,李治所追求的,就是自我實現(xiàn),包括他后期去泰山封禪,都是這個目的)
一般來說,只有下級需求被滿足后,上一級的需求才會出現(xiàn),這個很好理解,如果一個人吃不飽飯,那么他所有的需求就都是為了吃飽飯,他飯都吃不飽,他怎么去追求自我實現(xiàn)?
但是,李治不同,李治從出生開始,他所有的需求,就都已經(jīng)變成了自我實現(xiàn)。
說簡單一點,就是在李治的成長過程中,從他出生,封王,做官,做太子,當皇帝的這個過程中,他在某一段時間或者某一個瞬間就已經(jīng)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對他來說,想要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自己只需要保持仁孝就可以了。
仁孝不僅僅成了李治的性格,更成為了他的手段。
。ㄊ⑻乒廨x)
所以,父親太宗嫌他庸弱,但也憐他寬厚,大臣們認為李治軟弱,但是同樣也會認為李治沒有威脅,從而便于親近。
李治的性格,不僅僅是他從小到大養(yǎng)成的天性,更是他在復(fù)雜的政治環(huán)境中所賴以生存的庇護傘。
而且,實事求是的講,李治只是不如他那堪千古一帝的父親和同樣可稱為千古一帝的妻子而被夾在了中間,他的能力和成就,似乎被有意無意的被掩蓋掉了。
高宗的治下,人口從三百六十萬戶增加到三百八十萬戶,領(lǐng)土面積更在總章二年達到了唐朝最大,東到朝鮮,西到里海,北至貝加爾湖,向南甚至到了越南的橫山,后世的大唐皇帝們,窮盡一生之力,再也沒能超過這個范圍。
皇帝搞過經(jīng)濟,發(fā)展過文化,在外交上更是建樹頗多,可以說,皇帝看起來庸常,但他其實是一個外部圓滑內(nèi)部方正的人,你可以看到,但凡是李治在位的時候想要干的事兒,他基本上都干成了。
如果沒有李治的存在,或許貞觀之治就變成了短暫的花火,未來的開元盛世似乎也成了無本之木,所以不管你用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去看待李治還是用傳統(tǒng)政治的結(jié)果論來看待高宗,他都是一個可圈可點的皇帝。
或許太宗皇帝一直以為,自己仍然是在“痛苦的失去”了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后被迫做出了傳位李治的決定,他一度懷疑,這個和自己性格毫不相似的兒子是否能夠有效的治理國家。
世人提到高宗李治,總是會把武曌拉出來一起評說,甚至只要這對帝王夫妻到了一起,武曌就成了主角,李治則成了背景板。
《增廣賢文》中說,人慈不掌兵,多情不立事,仗義不理財,友善不為官,但是沒有說,什么樣的人能夠當皇帝。
其實,歷史長河五百位左右的皇帝,什么人都有,什么樣的人都有,大概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皇帝——因為做皇帝,往往不是皇帝影響時代,而是時代鑄就了帝王。
做皇帝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你要有成為生理和心理上雙重的孤家寡人的準備。
沒有武曌,李治還是李治,而沒有李治,很大概率上,就沒有后來的那個一代女皇了。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