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317年~420年),是西晉皇族南遷后建立的王朝,是晉朝的繼續(xù)。因為東晉司馬氏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把持,先是瑯琊王氏王導(dǎo)、王敦,后又有陳郡謝氏謝安、謝玄等。在此基礎(chǔ)上,東晉的皇帝更替也比較頻繁,也即這些君主的在位時間相對短暫。至于筆者今天要說的司馬曜,在位24年,就已經(jīng)是東晉掌權(quán)最久的皇帝了。
一
晉孝武帝司馬曜,字昌明,生于晉哀帝隆和元年(362年)。他的祖父是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父親是會稽王司馬昱(后來的簡文帝),母親是李陵容(孝武文太后)。興寧三年(365年),瑯邪王司馬奕繼承皇位后,司馬昱徙封瑯邪王,四歲的司馬曜則繼其父會稽王之位。
由此,司馬曜原本是沒有機會繼承皇位的。不過,東晉的內(nèi)亂比較頻繁,這影響到司馬曜的人生軌跡。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大軍閥桓溫帶兵入京,發(fā)動宮廷兵變,廢司馬奕為東海王,并擁立瑯邪王司馬昱即皇帝位,是為晉太宗簡文帝。在此基礎(chǔ)上,司馬曜可謂是“子以父貴”,也即從王子變成了皇子。
不過,司馬曜的父親司馬昱登基僅八個月便得了重病,于咸安二年(372年)七月二十三日連發(fā)四詔,催促尚居姑孰的桓溫入朝輔政,桓溫故意推辭。對于桓溫來說,其實有篡奪皇位的野心,這導(dǎo)致其不愿意接受托孤大臣的任命。
五天后,簡文帝司馬昱病情加劇,遂冊封會稽王司馬曜為皇太子。在其他士族的支持,司馬曜順利繼承了皇位。寧康元年(373年),桓溫生病,病中猶要求朝廷為其加九錫,王坦之、謝安等延宕其事。同年七月,桓溫病逝。對此,在筆者看來,桓溫的去世,意味著司馬曜繼位之初的危機期總算有驚無險地過渡了。
二
桓溫去世后,謝安、王坦之以及桓溫之弟桓沖繼續(xù)執(zhí)掌大權(quán)。寧康三年(375年)五月,王坦之死,謝安勢力更盛,與桓沖分處中外,形成東晉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的平衡。并且,司馬曜還選擇和太原王氏聯(lián)姻,以此加強自己和士族之間的關(guān)系。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曜雖然年少即位,但是,他卻深諳制衡之道,這顯然是他能夠成為東晉在位時間最長皇帝的重要原因。
太元三年(378年)四月,前秦派苻丕攻打襄陽,荊州刺史桓沖抵御。太元四年(379年)正月,襄陽失守,東晉守將朱序被俘,其后彭城、下邳、淮陰、盱眙先后并入前秦,建康告急,形勢對東晉更加不利。
太元八年(383年)八月,前秦天王苻堅下詔大舉攻晉,試圖一統(tǒng)天下,淝水之戰(zhàn)終于爆發(fā)。在這場戰(zhàn)役中,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wèi)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綿延數(shù)千里,水陸齊進,僅運糧船只就有萬艘。不過,謝安的侄子謝玄抓住了前秦大軍渡河的機會,率領(lǐng)八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發(fā)動猛攻。最終,前秦幾十萬軍隊就像山崩了一樣丟盔棄甲的大潰逃,也即東晉取得了淝水之戰(zhàn)的勝利。
此外,淝水之戰(zhàn)后,司馬曜趁北方大亂之機,派遣大軍收復(fù)了巴蜀及山東河南大片失地,一直打到黃河北面的鄴城。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這些戰(zhàn)功,促使司馬曜去世后獲得了“孝武帝”這一謚號。
三
最后,淝水之戰(zhàn)的勝利不僅延續(xù)了東晉王朝的命脈,也幫助司馬曜加強了對朝政的掌控。在不少歷史學(xué)者看來,司馬曜是東晉歷史上最有實權(quán)的皇帝。不過,司馬曜收回大權(quán)后,卻耽于享樂,沉湎酒色,又與司馬道子爭權(quán),形成“主相相持”的局面,造成東晉朝政日益昏暗。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