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神龍政變是怎么回事? 神龍政變最后成功了嗎?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fā)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lián)絡(luò)右羽林衛(wèi)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臺監(jiān)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領(lǐng)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jiān)國。第三天,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二月初四(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廷終結(jié),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
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yōu)榭ね,削奪他們的宰相權(quán)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范,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神龍政變它標志著武則天政治生涯的結(jié)束。武周政權(quán)的更替讓李唐王朝提前復辟,政權(quán)重新回歸李唐王室,也回到了男人統(tǒng)治的時代。一切立法制度重新回唐到高宗時期。神龍政變之后,武則天自己又向李顯要求回歸大唐皇后身份,也因此武則天沒有成為眾矢之的,避免了一般亡國之君的悲劇。
詳細事件如下: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lián)絡(luò)右羽林衛(wèi)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故稱武則天的男寵:麟臺監(jiān)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jiān)國,第三天禪讓于太子。第四天,李顯正式即位,是為唐中宗。二月初四甲寅,復國號為唐,武周朝終結(jié),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后來,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yōu)榭ね,削奪他們的宰相權(quán)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范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這場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神龍革命正是由李唐后人李顯和其它朝臣一起密謀的政變。晚年的武則天沉湎享樂,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跟外界的聯(lián)系減少,對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而二張兄弟卻逐漸突破男寵的限制,抽朝政插手,男寵的介入引起了武則天母子、君臣關(guān)系的緊張,武周政權(quán)也因此陷入動蕩,人心不穩(wěn)。張易之與張昌宗二人倚仗女皇的寵信,專權(quán)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甚至連武則天的子侄們都爭相討好張易之兄弟。同樣地,他們的行為也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公主兄妹倆暗地里討論二張專政,不想被張易之的耳目偵知,張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則天進讒言。武則天聽信讒言,不僅責罵太子李顯,還嚴令李顯責問子女,萬般無奈的李顯只得逼令兒子、女兒自縊。接下來,張氏兄弟又將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件事情讓李顯失去了一個兒子,失去了一個女兒和一個女婿,更為重要的是,這件事情讓李顯意識到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對其構(gòu)成了巨大威脅。于是,李顯、李旦、太平公主這些李姓子孫在共同的大局下,便聯(lián)合起來發(fā)起了一場政變,殺死了張氏兄弟,并且逼迫武則天退位。政變同年末,武則天病死于正陽宮。這次政變因為發(fā)生在神龍元年因此稱為神龍政變。
武則天花了50年的時間讓權(quán)力競技場接受了一個女人,廢除了兒子唐睿宗的帝位,改立自己為皇帝,并改國號為周,成為 統(tǒng)治者。這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女皇已經(jīng)為這一天的到來付出了包括青春年華和三個子女(兩子一女)的性命在內(nèi)的慘重代價。正式當上皇帝后,有意提拔了武氏朝臣,對武家的子侄們封功進爵,提升他們在朝中的地位。顯然她是希望武氏能夠繼任她的皇位的。誰料,武則天卻遭遇了神龍政變,其王朝也僅僅存在了15年。神龍政變后的武則天讓位給了兒子李顯。
唐中宗李顯是個怎樣的皇帝
在李唐皇室看來,15年的武周歷史是拿不上臺面的。后代李唐朝廷對此避諱至極,絕口不談,仿佛從690年到705年的歷史是一片空白。因此,原始典籍中留下的有關(guān)神龍政變的資料非常少,對于這場革命的描述也有很多的疑點和空白。我們今天講講她的三兒子,李顯。
武則天所生四子分別是:李弘、李賢、李顯和李旦。唐高宗即位后,立十歲的長子李忠為太子。但在武則天當上皇后以后,李忠被廢,后來處死。隨后,李弘、李賢先后被立為太子,但都因得不到武則天的歡心而被廢殺。從小平庸懦弱胸無大志,在武則天面前戰(zhàn)戰(zhàn)兢兢常遭責罵,排行老三的李顯,在排序的無奈中被立為太子。李顯不僅對武則天百依百順,就是對武氏家族也畢恭畢敬。武則天雖對兒子的懦弱不滿意,但因他不攬權(quán)、不越位,倒也讓人放心。因此李顯的太子之位便保住了。
忘恩負義:
唐中宗在政變之后為了打擊神龍政變的功臣,借封賞為由,削弱了他們的朝中權(quán)力,封為五位郡王。敬暉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殺,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五人盡心盡力扶持唐中宗登上帝位,換來的卻是這位帝王的無情報復,帝王之家無情不過如此。
重用武氏:
其實是武三思應(yīng)該是李顯的政敵才對,武三思是武則天的侄子,武則天曾多次有過立武三思為太子的想法,要不是狄仁杰的極力勸說,武三思說不定真能登上帝位。面對曾經(jīng)的競爭對手,李顯依舊重用,任命太子賓客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還賜給他鐵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也就是說,有了這鐵券,只要不是謀逆之罪,可以免十次不死。
重走老路:
李顯初登帝位之時便說過“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他老婆),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于是便被廢廬陵。復位后的李顯,立即冊封韋氏為皇后,不顧大臣的反對,追封韋立貞為洛王。并讓韋氏每臨朝,垂幔坐殿上參與朝政,一如武則天在唐高宗之世。
對外和親:
北面的突厥進犯騷擾,西面的吐蕃也發(fā)兵滋事,最后,中宗只得將養(yǎng)女金城公主送到吐蕃和吐蕃首領(lǐng)尺帶珠丹結(jié)婚,這才平息了西部邊境。這次聯(lián)姻和太宗時期的文成公主外嫁不同。一為松贊干布的求婚,彰顯了大唐的領(lǐng)導地位;一為兵臨城下,被迫把女兒嫁出去求和。
妻女害父:
李重俊死后,太子之位出現(xiàn)空缺,安樂公主乞求李顯冊封她為皇太女,李顯認為不妥,所以不準。于是安樂公主懷恨在心,全然不顧多年的父女之情,終日和韋后策劃如何解決中宗,奪取皇位。公元710年5月,唐中宗被韋后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死。(存在疑點)
總的來說,唐中宗是個昏庸之主,他被貶廬陵,雖備嘗艱苦,但是復位之后,卻沒有鏟除武氏勢力;沒有認清他父親犯下的錯誤,重蹈覆轍;沒有治國之才,重用小人,迫害忠臣;性格懦弱,處事不決;毫無作為,引起了下一場更大的權(quán)利爭奪。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