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提到:“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yī)也;針灸而不藥,藥而不針灸,尤非良醫(yī)也;湯藥攻其內(nèi),針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名良醫(yī),要根據(jù)不同病人的不同癥狀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或者多種治療方法相互配合使用。當(dāng)然了,人與人的體質(zhì)互不相同,疾病也千差萬別,艾灸之前最重要的是辯證。
為什么很多灸友做艾灸沒有效果,就是因為太心急,在沒有經(jīng)過專家建議(而所謂專家,其實就是先行者,艾灸時間長了自然成了專家),也沒有認(rèn)真自學(xué)的情況下,貿(mào)然的動手了,這樣做艾灸就像摸著石頭過河,摔跟頭是必然的!
2、灸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中醫(yī)周楣聲先生在《灸繩》將人體比作火,將艾灸比作空氣,而這個比喻實在是太恰當(dāng)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點燃一支蠟燭,用力吹一口氣,蠟燭會熄滅,因為燭火本身微弱。生起一堆篝火,用力吹一口氣,火苗會更旺,因為篝火本身強盛。
在辯證施灸中,灸量的控制非常重要,病根深灸量增大,病根淺灸量減少,體格強壯灸量增大,體格羸弱灸量減少。
內(nèi)服湯藥要注意藥量,外用艾灸要注意灸量。決定艾灸療效的是艾灸劑量,而艾灸劑量由以下三個因素組成:
艾灸強度(熱量大小)
艾灸面積(穴位、部位的準(zhǔn)確與否)
艾灸時間
3、不要期望一灸即靈!
艾灸不是仙丹妙藥,不要期望一灸即靈。艾灸本來就是個功夫活,就像艾葉要長時間儲存才能療效出眾,艾灸也要長期累計才能起效,艾灸療效關(guān)鍵在于堅持!
古人云: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任何疾病,三分在治,七分在養(yǎng)!否則一個疏忽、偷懶就可能前功盡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付出才會有回報。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