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艾灸擁有很不錯的補陽祛濕的作用,是一種特別好的養(yǎng)生、治病手段,在正確的穴位之中進行艾灸,不單能夠有效的去除人體之中的濕邪,還擁有預防各類病癥的功效。
1、中脘穴
位置在腹部的正中線,也就是肚臍上面大概四寸左右的位置。通常狀況下,如果是用艾條進行艾灸,時間應當控制在10~15分鐘,用艾罐則是20~30分鐘。在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舒緩胃部各類病癥,例如腹瀉、拉肚子以及胃潰瘍等等。
2、足三里
這個位置在外膝蓋下面三寸,也就是在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將艾條應用10~15分鐘,艾罐則20~30分鐘左右,能夠得到很不錯的祛濕效果。
3、曲池道
曲池道的位置在屈起肘部的時候出現(xiàn)橫紋的外側段,是大腸經的合谷,血脈之氣從四肢匯集到這里。對這個曲池位進行艾灸,能夠很不錯的達到調養(yǎng)氣血以及去除風濕的作用,如果身體出現(xiàn)煩悶以及手麻的狀況,對曲池位艾灸能夠促進血液流動,緩解不舒服的狀況。
4、豐隆道
豐隆道的位置在小腿前外側,也就是在外腳踝上面大概八寸的位置。這是一個特別好的祛濕的穴位,每日用艾灸條進行艾灸大概十五分鐘左右,能夠有效的達到健脾化濕的作用。
5、合谷穴
合谷位是大腸經的一個總開關,擁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如果臉部的皮膚出現(xiàn)了紅血絲,那么可以在合谷穴進行艾灸,能夠達到舒緩作用。合谷穴可以升清降濁以及疏通氣血。但是體質比較差或者是懷有身孕的女性,最好能夠禁止艾灸。十天為一個療程,每日進行大概10~15分鐘左右,直到穴位微微發(fā)紅即可停止了,每天進行一次。
6、解溪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正坐,足背屈,與外踝尖齊平,在趾長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凹陷中,按之有酸脹感便是此穴。“解”,有散之意;“溪”,為地面流行的經水。“解溪”就是指胃經的地部經水由本穴解散并流溢四方。此穴位分流胃經之水、清熱化痰、鎮(zhèn)靜安神、舒經活絡。
祛濕保健除了可以艾灸之外,中醫(yī)也常常推薦食療來進行祛濕:
薏米芡實淮山蓮藕排骨湯
材料:淮山15克、薏米10克、芡實10克、紅棗5-6顆、蓮藕1節(jié)、排骨1斤。
做法:將排骨清洗干凈,放入湯鍋中,加入適量的蔥、姜、料酒、水,大火燒開后撇去浮沫;加入淮山、芡實、薏米,轉小火,同燉1個小時,再加入切好的藕和胡蘿卜,還有紅棗,同燉30分鐘;加入鹽調味,出鍋就可以。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