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為“俗書法”畫像,有你嗎?》小文中,指出了當代俗書的特點,朋友們基本知道了俗書大體長得什么樣子。這一篇筆者提出似乎偏激但不失真誠的觀點:當代書壇必須旗幟鮮明、堅決反對俗書!因為俗書的危害性太大,其主要表現(xiàn)在這么幾個方面:
一是寫俗書和喜歡俗書的人數(shù)量眾多,影響廣泛巨大。從雅與俗的區(qū)分看,雅的一定是少量的,俗的一般是大眾或是太大眾的。從當代書壇書家創(chuàng)作的實際情況看,雅書家、不俗不雅中游、俗書家的數(shù)量分布大體呈棗核狀。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書家和俗書家占很小的比例,居于棗核兩端;絕大多數(shù)書家處于雅與不雅、俗與不俗的棗核中部。而欣賞高格調(diào)、高境界的書法藝術需要一定審美能力和專業(yè)積累,所以對于普通大眾而言,因欣賞高格調(diào)藝術具有一定難度和欣賞習慣具有軟弱性特點,他們更愿意自信地喜歡或傾心于他們能接受能欣賞的以漂亮、秀美為代表的書法。這樣,寫俗書法和喜歡俗書法的群體就占了與書法藝術相關人數(shù)的絕大多數(shù),人多勢眾。如何引導與書法藝術相關的絕大多數(shù),由俗而雅,就顯得特別重要和有意義。
二是俗書法表面漂亮、秀美,實則精神高度和人文魅力蒼白,是偽藝術偽文化。就書法藝術的審美風格而言,不僅有流暢秀美,更有厚重古樸,生拙老辣,奇倔野逸,沉靜婉約等書風。漂亮、秀美是一種美,但審美的層次是比較淺的,而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深層次或高層次的美哪有漂亮、秀美那么容易感知,它是講究曲和深的,一勺水亦有曲處,一片石亦有深處。很多時候是表面粗糙笨拙,實則內(nèi)里大美。傅山講“寧丑勿媚,寧拙勿巧”,就是說如果在丑和媚、拙和巧之間取舍,我寧可選擇古樸笨拙,也不選擇獻媚和討巧,討巧和邀寵在古代文人那里是有失風骨和尊嚴的。習總書記所強調(diào)的文化藝術不要有太多的銅臭氣,其實就是指一些當代藝術家淪為金錢的奴隸,缺乏一個文藝家應有的風骨和尊嚴。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尊崇沉靜、純靜、安靜等境界,黃賓虹先生講“真正的靜是從古拙中來的”。所以漂亮秀美是小道,而古拙沉靜才是大道。俗書在審美追求上追求漂亮秀美,本身就沒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的高格在何處。方向錯了,結果可想而知。而且,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因為俗書是不入古帖,或是偽傳統(tǒng),即使在審美取向上崇尚漂亮秀美的二王書風一路,也是淺嘗輒止,其實質(zhì)是任筆為體。在繼承古代經(jīng)典技法上是既沒有深度也沒有高度的,很多自詡的創(chuàng)新實質(zhì)是無源之水,經(jīng)不起推敲和品咂。而在內(nèi)韻和味道上,由于書者人品不高,不讀書,所呈現(xiàn)的作品,要么是浮躁滿紙,要么是肆意逞強,缺乏含蓄和沉靜之美。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一件書法作品的格調(diào)和境界是書者人的格調(diào)和境界在字里行間的自然流露。一個不讀書、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審美認識不清、沒有高格調(diào)高境界的人,能創(chuàng)作出什么精神高度的作品是可以想象得出的。所以,筆者一直覺得俗書法的藝術性和文化性值得質(zhì)疑。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