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秦至南北朝,蜀姜以其優(yōu)良的品質(zhì)獨占鰲頭,成為曹操、孫權等歷史名人競相追逐的美味。好辛香的四川人對辛辣的姜,更是鐘愛有加,蘇東坡做東坡魚、東坡肉、芥菜羹,都要用姜。姜在川菜中被廣泛使用,形成一種經(jīng)典味型姜汁味。
曹操說:恨無蜀中生姜
這是一次神奇的飯局,曹操笑著對左慈和眾賓客說:“今日高會,珍饈略備。所少者,吳松江鱸魚為膾。”左慈立刻表示他有辦法弄到鱸魚。于是,左慈當場將清水倒入一銅盤,用竹子作漁竿,魚鉤放上釣餌,置于銅盤。接著從銅盤中釣出一條三尺長的鱸魚,生鮮可愛。曹操與眾賓客目瞪口呆。傳說左慈從小就有神通的本事,所以曹操令左慈又釣了一條同樣大的鱸魚。曹操親自將鱸魚切片,賜予眾賓客。這時曹操不無遺憾地說:“今既得鱸,恨無蜀中生姜。”
古人吃魚,喜歡做成魚膾,就是將魚切成薄片,直接拌著姜蔥之類的佐料生吃。歷史上遐邇聞名的“金齏魚膾”之金齏,就是指的姜絲或姜末。當時,左慈為了不使曹操失望,即刻離席,轉眼工夫,就從成都市場上買來蜀姜獻給曹操。故事出自晉人干寶的《搜神記》。南朝范曄的《后漢書》也有類似記載。顯然,故事是虛構的,左慈不可能在轉瞬之間往返于許昌與成都,兩地相距數(shù)千里。不過,曹操對蜀姜情有獨鐘,未必就是虛構。很可能是曹操酷愛蜀姜,人們就編了這樣一個神奇的故事。其實,不僅占據(jù)中原的曹操喜食蜀姜,據(jù)守江南的孫權也是如此。晉人葛洪編撰的《神仙傳》記載:吳主孫權得鯔魚,打算作魚膾。這時,孫權對道士介象說:“得蜀姜作齏甚好,恨爾時無此。”介象說他可以弄到蜀姜。于是,介象使用法術,差遣一個士兵,閉著眼睛,騎在青竹杖上,直飛成都,在市場上買到蜀姜后,又騎著青竹杖返回建業(yè)(南京)。御廚用蜀姜為孫權作了鯔魚膾。
孔子說:不要撤掉姜食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子說:食物顏色不正,不吃;烹調(diào)欠火候,不吃;肉切得不合規(guī)矩,也不吃;更重要的是“不撒姜食”。也就是說,調(diào)味品中不能缺少姜。孔子這一主張,提升了姜在我國飲食文化中的地位。雖然不能斷定曹操和孫權喜歡食姜是受孔子影響,但可以肯定,無論是曹魏的許昌,還是孫吳的建業(yè),皆有生姜。令人好奇的是,曹操和孫權為何偏偏對蜀姜情有獨鐘?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