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有嚴重的家族遺傳病史,父親因此英年早逝,哥哥林海病痛纏身多年,作為家庭成員,林逸既為他們揪心,也為自己的身體憂慮,不知哪一天就會發(fā)作。
無獨有偶,護士長懷孕之后,檢查出胎兒也有類此之癥,孩子出生后,可能與病痛伴隨一生。為此,林逸堅決反對護士長生下這個孩子。而周筱風卻指責林逸的說法不對,主張護士長把孩子生下來。
那么,幾者之間,誰對誰錯呢?
在劇中,多數(shù)人反對護士長生下這個孩子,周筱風的觀點與眾人相左,這是令人奇怪之處。也是第一個懸念。眾所周知,周筱風是一位醫(yī)術高超,十分理性的男子。他的堅持,應該也是基于理性判斷吧?
對此,一位文化學者說,“儒家文化和其它文化的區(qū)別之一,是人們對家族、對后代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如果父母認為孩子出生后,孩子不快樂,生活的不幸福,就會產(chǎn)生不生這個孩子的想法。而其它文化則不同,認為孩子的到來并父母想要,而是冥冥中某種力量的推動,所以順其自然。”
這兩種結果,并無優(yōu)劣之分。那么問題在哪里呢?
周筱風對林逸說,“若干年以后,現(xiàn)在解決不了的技術難點,那時可能就解決了。所以,你的顧慮是多余的。”
這話并不能說服林逸。幾十年前,林逸的父親早逝,幾十年后,他哥哥又將步父親的后塵。當年的技術難點并未攻克。人生,有幾個幾十年呢?有幾個幾十年足矣等待呢?
那么,周筱風的想法是否過于樂觀呢?但這仍然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一位教授對女兒說,“你們這代人比我們這代人幸福,可以天天學習,真棒。”她女兒卻道,“我們這代人才羨慕你們,你們太幸福了。你們感受不到我們的痛苦,每天早上七點十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五點半,晚上回家寫作業(yè)要到十一點半。媽媽,這不是一天,這是十二年。”可見,她女兒的說法也沒有錯吧?
而這就要歸結到一個焦點上,人這一生,所追求的目標是什么,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形態(tài)存在更好?
在古代,有一句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還有一句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稻梁謀。”也就說,所有的努力、付出,是為了擁有更多的財富,實現(xiàn)物質(zhì)上的富有。如此,那些沒有成為“人上人”的人,是不是就屬于人生的失敗者呢?而這,難免會令許多即將當父母的人望而卻步吧?
林逸反對護士長生下這個孩子,從某個角度講,也是基于此吧?你干嘛要生他下來?在激烈的競爭中,孩子先天不足,必然落敗。成不了“人上人”,甚至是“人下人”,你這個做母親的將來會開心嗎?孩子會快樂嗎?
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周筱風的舉動更加讓人覺得奇怪吧?他是有親身體會的,小時候被母親拋棄,長期籠罩在不幸的童年陰影中,直到成年以后也未能擺脫,郁郁寡歡。
那么,真正的問題出在哪里呢?
人生的目標不止一種,人生的存在形態(tài)應是多種多樣,千姿百態(tài)。一位母親驕傲地說,“別人的孩子是來爭光的,我的孩子是來報恩的。有什么可比的?誰說誰的孩子就比誰的差?”
對此,一位教育學者說,“我們最應該解決的是好奇心的問題,要讓所有的孩子首先對這個世界有熱愛、有追求、有探求未知的渴望,有感知、體驗世界真奇妙的欲求。”如此,每個人的人生旅程都將不一樣,每個人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又怎么會發(fā)出“人生是為了什么?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好工作是怎么樣的?錢多活少離家近”的感嘆呢?
如果周筱風就此接納了方竹清,是否可以反證方竹清當年沒錯呢?她的舉手之勞,不正是當年拋棄周筱風的萬千收獲之一嗎?她一直在替自己辯解,未向周筱風說過一句對不起。在她的潛意識中,她并不認為自己有錯吧?以她的認知和性格,會不會在大結局向周筱風道歉,這是一個最大的懸念吧?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