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東營一所大學的文學院院長來到莫言文學館,要求建一個實習基地,學生可以來幫忙。他向同行的人比劃著,"牌子要掛在這里,要快,不然以后就掛不下了"。他還強調了一句,"遷走也不怕,牌子要跟著走"。
高密當?shù)氐囊恍┪幕耸亢軗耐鈦碚邠屨寄缘馁Y源。
文化界人士李章合看到膠州電視臺強調莫言是喝膠河水長大的,受膠河文化影響。他有些著急,"膠州都能把莫言往他們那里拉",高密更不能落后。
招商局局長王述忠10月15日就開會研究如何讓莫言促進招商引資。他多次強調利用莫言提高知名度、美譽度,卻也表示,"還沒想好具體怎么做"。
怎么打莫言這張牌?他看著記者,你給出出主意?
商人在這方面總是能得風氣之先。
高密最大一家農家樂的老板馮濤決定將農家樂改名為"紅高粱莊園"。飯店里的包間名稱均與莫言小說有關,比如"紅高粱"、"白棉花"等。
10月13日,馮濤請來了青島農業(yè)大學的教授,指導如何種植高粱。他準備明年春天和周圍的老百姓進行股份合作,種上200畝彎頭高粱。
"高粱地里有故事",他要把紅高粱電影里的場景搬進高粱地。
在高密,"只有我這里能看到成片的高粱"。
"萬畝紅高粱"計劃
要種一萬畝的紅高粱,只能每畝地補貼一千塊錢,"把本先給農民","這一千萬先要扔出去"
馮濤錯了。
膠河疏港物流園區(qū)管委會等待這個機會很久了。
他們的藍圖顯得波瀾壯闊得多。
10月15日,管委會拿出了弘揚紅高粱文化,打造半島特色旅游帶的計劃書。
這是一個需要投資6.7億元的項目。包括莫言舊居周圍的莫言文化體驗區(qū),紅高粱文化休閑區(qū),紅高粱影視作品展示區(qū),膠河沿岸景觀帶,以及鄉(xiāng)村度假區(qū)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他描繪了建成后,水陸交替,紅高粱與碧水相互交映的景色。
在紅高粱文化休閑區(qū),將會種植萬畝紅高粱。在幾天前,他們提出的還只是2000畝。
范琿對這個項目頗有信心。"借莫言的東風"。雖然膠河治理這一項,他認為就要花費近兩億元。
他希望能夠成為政府的項目,再加上社會資金的投入,"三年一定能建成"。
范琿也擔心收益,尤其是萬畝紅高粱。
在高密,農民不愿再種紅高粱。管委會曾經為了鼓勵農民種紅高粱,每斤高粱補貼一塊錢。
第二年,即使補貼,也沒有人種了。
現(xiàn)在要種一萬畝的紅高粱,只能采取每畝地補貼一千塊錢的方式,"把本先給農民"。一畝地一千,一萬畝就是一千萬。"這一千萬先要扔出去"。
目前,高粱很難發(fā)展產業(yè),如果旅游不能賺回來。范琿也很明確地表示,"一時半會兒很難賺回來"。但是,他還是期待著政府同意這個項目。
作為莫言的家鄉(xiāng),他希望,"以大投入、大招商推進大調整、大發(fā)展"。
他認為莫言的家鄉(xiāng)必然會成為中國農村的縮影,中國對外形象的窗口。在建設定位甚至應該高于高密,"不能壞了中國的形象"。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高密市旅游局局長說,整個山東的旅游口號也可以改一下,"一山一水一圣人"改成"一山一水一圣人一文豪"
10月11日,楊連才被街頭的鞭炮聲驚醒了。
知道莫言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后,經營旅行社的他激動得再也睡不著了。
高密不是一個旅游資源豐富的地方。沒有山水,一馬平川。和周圍縣市的旅游相比,沒有突出特色。主打民俗游,很難吸引大量游客。
楊連才說,平時做旅游的人在一起聊天,常常想,高密什么時候才能掉下一個景點呢?
機會來了。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就像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天大的利好"。
楊連才的旅行社以前只能單腿走路,把高密客源往全國各地送,外地來高密的客源不到5%。
楊連才這幾天思考的都是,如何研發(fā)線路,爭取外地游客,如何挖掘延伸莫言的景點。
他說,現(xiàn)在高密旅行社都在躍躍欲試,只是不知道如何參與。"就等政府的消息了"。
10月15日,高密市旅游局局長王劍智忙著準備一個微博活動。
活動是讓網友推薦最喜歡的莫言小說中的文學地理場景。他生怕點擊的人數(shù)太多,網絡癱瘓,趕著申請容量更大的網絡。
王劍智頗為自得,在他看來,其他部門都還停留在想的階段,只有旅游局拿出了具體方案。
這些選中的場景會成為旅游局招商引資的資源。他希望有企業(yè)家投資,如果能建成影視城是最好的結果。
要想拍莫言的電影,肯定要到高密取景。而且,"莫言還在創(chuàng)作高峰期",王劍智認為電影公司關注莫言,也是投資商的利好。
對于旅游線路,他說,已經有專家進行了考察。高密市旅游局也根據(jù)莫言的舊居在設計自助游和鄉(xiāng)村休閑游的線路。
他想好了幾個高密旅游的新口號,"三賢四寶,莫言家鄉(xiāng)"。他說,整個山東的旅游口號也可以改一下,"一山一水一圣人"改成"一山一水一圣人一文豪"。
他思考了一下,自己點了點頭,"我覺得這么改不過分"。
在高密已舉行過兩次的紅高粱文化節(jié)加上了旅游兩個字。在策劃會上,濰坊市的一位領導提出,文化太靜態(tài)了,加了旅游,讓人流動起來,才會有經濟收益。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高密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局長邵春生認為,從此文化旅游節(jié)將成為高密的文化品牌。
他總結出的"紅高粱精神",也被他稱為"莫言精神":"吃苦耐勞,剛正不阿,謙遜。"
邵春生告訴莫言,這一次聲勢要大一點。要搞慶典活動,要有莫言的作品研討。
有了莫言,邵春生說,這個縣級文化節(jié)遠遠超出了它本身的意義。他希望有投資商能來建設莫言的文化產業(yè)。在高密,之前有想建晏子文化園的規(guī)劃。晏子是高密最早的名人。
邵春生說,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之后,文化園將有一部分是莫言的文化園。
"借著熱乎勁兒,引來 別的文化投資,突破幾億。"文化界的討論會上,一個人說著,手在空中有力地畫了一道弧線。
莫言說,希望不要太張揚,"搞大了讓人家笑話"。
喧囂下的平靜
莫言曾說,自己只有站在高密的土地上,創(chuàng)作才有感覺。他喜歡高密的平靜
相對于政府的興奮,莫言所在的平安莊的村民要平靜得多。
村民郭元禮是莫言小時候的好友,他靠在墻根,跟記者聊起和莫言下棋的往事。
他說莫言聰明,能背《本草綱目》。
很少有人看過莫言的書。他們只知道莫言寫了自己的村莊。
莫言曾經在紅高粱里寫了村民王文義,寫他膽小,耳朵被流彈擦破,自己卻嚷著腦袋沒了。
村民說,那是真實的。王文義已經去世了。村民一提起他就會想到這段往事。
王文義的兒媳說,莫言得了獎,他們也跟著高興。王文義曾經有段時間對這么寫他有點見怪。莫言給他買了瓶酒,安慰他說只是用了他的名字。
他就不再不高興了。
《蛙》的主人公原型是莫言的姑姑管貽蘭。她也只是平靜地坐在家里。她說,莫言寫她部分是真的,部分是虛構。作家不容易,她的故事是骨頭,莫言還要寫肉,虛構是難免的。
她為侄子高興,卻不愿意去打擾他,一個電話也沒打。"自己家人不給自己家人添麻煩"。
村里人都知道,莫言得的獎是最大的獎,"沒有比這個更大的獎了"。
莫言的叔叔管貽喜說,管家在光緒年間曾經中過探花,莫言這個比狀元還要厲害。
然后,他們繼續(xù)過自己的日子。
莫言為人隨和,有人甚至說,"他好用"。什么事情,只要求到他,他很難拒絕。
莫言的家人也是如此。
莫言的老父親90歲了,耳朵有點背,聽不懂別人的問題,慌張中總帶著些慚愧。
他們接待一批一批的記者,盡力地回答每一個問題。只要記者離開,他們一定會送到門口。如果開車,送出門的人一定會站在那里,不停地招手,直到車開走。
……
莫言從50歲之后,回高密的時間越來越長。
回到高密,莫言喜歡背著手趕大集。逛市場的時候看到糧食一定要摸兩把。
得了諾獎之后,他說自己壓力很大,憂慮重重。
他希望一切能盡早平息,可以盡快進入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
莫言曾經對邵春生說,自己只有站在高密的土地上,創(chuàng)作才有感覺。
他喜歡高密的平靜。
□新京報首席記者 張寒 山東高密報道
相關閱讀:
旅游視點第105期:從莫言獲諾獎看旅游名人效應
探秘莫言出生地 傳說中的高密東北鄉(xiāng)
莫言家鄉(xiāng)的紅高粱能“紅”起來嗎?
別把莫言獲諾獎搞成“旅游商品”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