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狄克森州立大學為410名留學生頒發(fā)假文憑,其中95%來自中國,19所中國高校與其“聯合”辦學。這是最近轉發(fā)頻率很高的一條新聞。其實,買賣文憑之事,古今中外并不鮮見。比如,現在常見的大學招生指標,在古代便買賣興隆。
朱祁鈺首開“納粟納馬”入監(jiān)讀書先河
有人認為大學體制是西方人創(chuàng)造,其實不然。中國古代即有高等學府,只是辦學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興叫“大學”。商時的中國大學叫“太學”;周時叫“國學”,國學是周王辦的,諸侯辦的則叫“泮宮”;西晉時稱“國子學”,北齊易名“國子寺”;隋則改稱“國子監(jiān)”,一直到清末都是這叫法。
與大學不叫“大學”一樣,中國古代的大學生也不稱為“大學生”。以明代稱謂來說,通稱“生員”,在國子監(jiān)讀書的學生叫“監(jiān)生”。國子監(jiān)是朝廷的中央宮學,國子監(jiān)的畢業(yè)生不僅包分配工作,很多時候還“包當官”。明代便規(guī)定,“入國學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上大學的好處多多,但上大學得憑成績,要考,古今一理。如果沒有這些條件,是不是沒門了?也不是,但前提條件得有錢——買個入學名額。
古時的入學名額叫“員”,生員就是這意思,即今“招生指標”。明朝廷曾經明碼標價,以收取“贊助費”的方式,公開出售招生指標:凡想上大學、到國子監(jiān)讀書者,不論成績優(yōu)劣,不問家庭出身,只要肯出“贊助費”,就發(fā)給“錄取通知書”!有意思的是,明朝時收取的贊助費不要現金,只收當時短缺的糧食或是馬匹等。
明代的“招生新政”,出現在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力主實施的,竟然是當朝的皇帝、史稱代宗的朱祁鈺。
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因為大哥朱祁鎮(zhèn)御駕親征侵犯北方邊境的蒙古瓦剌部落遭生俘,他當上了“代理皇帝”。但當時邊境戰(zhàn)事遠未結束,軍費開支龐大,中央財政入不敷出。從哪搞錢?臣僚給朱祁鈺開出的妙方之一是,“納粟納馬者入監(jiān)讀書”。就是給國家多上繳糧食,便能獲得進國子監(jiān)讀書的機會。
這個口子一開,包括重新坐上龍椅的朱祁鎮(zhèn)在內,后來的皇帝差不多都學著干過,國庫一沒錢,邊防糧餉一沒著落,地方一鬧饑荒,就會這樣干。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