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三國”中 為何趙云喜歡程度排第二?
在《三國演義》的億萬讀者心目中,最令人喜愛的人物除了諸葛亮之外,就要算趙云了。十分有趣的是,日本的廣大《三國》愛好者在評選“你最喜愛的三國人物”時,也把趙云排在第二位。其中的奧妙何在?
歷史上的趙云,雖有“一身都是膽”的美譽,號為“虎威將軍”,但因長期跟隨在劉備、諸葛亮身邊,很少獨當一面,其功業(yè)和地位不僅不如關羽、張飛,而且不如馬超、黃忠、魏延。
然而,趙云又具有一些不同凡響的 品格:其一,深明大義。在那群雄割據(jù)、戰(zhàn)亂不已的年代,他擇主的標準是“從仁政所在”,目標是解民于倒懸,這就使他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其二,忠直敢諫。劉備奪取益州后,一些人“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他以爭取民心為重,堅決反對,提出:“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yè),然后可役調(diào),得其歡心。”(《三國志·蜀書·趙云傳》注引《趙云別傳》)劉備欲伐東吳,他又從戰(zhàn)略大局著眼,竭力勸阻。在劉蜀集團的眾多武將中,只有趙云兩次從根本大計上直言規(guī)諫劉備。其三,公正無私。他一向克己奉公,不徇私情,兢兢業(yè)業(yè),從不憑一已好惡辦事,深得劉備賞識。其四,謙虛謹慎。在諸將中他的資格僅次于關羽、張飛,又有兩次救護劉禪之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從不爭名奪利,對后來居上者也能友好相處;這又是“剛而自矜”的關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興六年(228),諸葛亮首次北匕伐,遭到街亭之敗,趙云與鄧芝率領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時,由于趙云親自斷后,部伍不亂,“軍資什物,略無所棄”。諸葛亮對此十分贊賞,要賞賜趙云所部將士。這時趙云毫無沾沾自喜之態(tài),而是誠懇地說: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透過這番真摯感人的話語,其律己之嚴格,胸襟之開闊,均可洞然如見。那些淺薄自負、自吹自擂之徒,豈能望其項背!綜上所述,歷史上的趙云,雖然在功業(yè)上不能冠冕眾人,卻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
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時,將深刻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與濃郁的浪漫主義情調(diào)相結(jié)合,筆酣墨飽地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趙云形象。首先,羅貫中超越史書記載,樹立起趙云勇冠三軍的虎將形象。這集中表現(xiàn)在對長阪坡之戰(zhàn)的描寫上。按照《三國志·蜀書·趙云傳》的記載,趙云抱著阿斗,保著甘夫人,只能匆匆撤退,根本不可能在敵軍陣中橫沖直撞。而羅貫中卻通過虛構、生發(fā)和渲染,編織出一連串緊張曲折的情節(jié),讓趙云在特殊條件下奮勇沖殺,所向披靡,使“常山趙子龍”從此成為勇敢英武的代名詞。其次,羅貫中使用大量筆墨,從多方面表現(xiàn)了趙云的美德。除了歷史人物趙云所有的美德之外,還特別突出了他的機警和精細,使之成為《演義》的武將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再次,羅貫中精思妙裁,虛構年已七十(實應為六十左右)的趙云在諸葛亮首次北伐時自告奮勇充當先鋒,在鳳鳴山連殺魏國大將韓德的四個兒子,嚇得韓德“肝膽皆裂”;第二天再次與魏軍交鋒,不到三個回合又剌死了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韓德,使趙云在最后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勝將軍的威名,使其美德在晚年發(fā)出新的光彩。這樣,《演義》中的趙云便成為一個真實性與獨創(chuàng)性融為一體的鮮明的藝術形象。
不過,趙云形象之所以特別受人喜愛,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讀者審美心理的變化。在羅貫中筆下,關羽是被作為“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來刻畫的;但隨著社會制度和社會觀念的巨大變化,今天的讀者的審美心理已與封建時代的小民大不相同,關羽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已經(jīng)有所降低,而趙云的一系列美德則更容易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欣賞。因此,盡管趙云形象不及關羽形象那樣豐富和深刻,人們?nèi)匀话掩w云列為僅次于諸葛亮的最受喜愛的人物,藝術的辯證法就是這樣奇妙!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