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在州二十余歲,無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戰(zhàn)三載,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這是劉璋在開城投降劉備的時候說的話,從此,益州還是益州,益州還姓劉,但此劉非彼劉。說起來,劉備能占據益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劉璋的引狼入室。
亂世就在一個亂字,你攻我打,戰(zhàn)火不斷,一個地方今天屬于你,說不定明天就易主了,爭奪地盤是主旋律,不到最后一刻,誰也不敢說自己笑得最燦爛。而在眾多的亂世中,似乎人們對于三國更情有獨鐘,梟雄明主、文臣謀士、猛將武士,一個個輪番登場,給后世奉獻了一個饕餮盛宴。
當然在這樣的亂世中,也有人只想著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但這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在亂世中據一塊土地龜縮,其結果一般就是失去這塊土地,劉璋的失敗就是最好的例子。
劉璋對爭奪地盤不感興趣,他想據守益州,但是劉備、孫權和曹操,都盯上了益州這個好地方,都想占為己有,就看誰動作快,誰占有先機,誰先得到益州了,當然我們都知道結果,那就是劉備最終占有了益州,而劉備最初是被劉璋“請”來的。
劉璋為什么請劉備助陣呢?要知道劉璋的勢力在當時是勝過劉備的,這就要說到益州的情況。劉璋能成為益州的老大實際上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父親劉焉益州的上一任老大,正是這樣的身份得到了益州人的“認可”。
雖然劉璋既不是劉焉的嫡長子,相反還是幼子,又不是朝廷任命的益州牧,但是架不住益州人覺得劉璋“溫仁”好控制,于是將劉璋推上了益州牧的位子。
當然,劉璋也的確仁慈懦弱,雖然在繼位的前幾年將益州的局勢基本穩(wěn)定了下來,但是政權并不十分穩(wěn)固,而他本人又沒有太大的野心,并不想參與中原的地盤爭奪,本身益州內部就已經讓劉璋心力交瘁。
益州的情況比較復雜,劉璋也僅僅是將局勢穩(wěn)定了部分,內里還是四分五裂,尤其是益州豪強和東州兵之間勢同水火,而后來劉璋還樹立了漢中張魯這個敵人,眼看著曹操對益州有了興趣,劉璋不免有捉襟見肘之感,就被勸說著引劉備來幫忙。
而反觀劉備在三年中的表現,他到了益州之后迅速摸清了益州的情況,然后就開始結交益州的豪強,收買人心。我們都知道,劉備收買人心是一把好手,說起話來情真意切,那叫一個仁德,讓人忍不住歸順,而劉備確實在益州收買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和士兵。
許多劉璋手下的謀臣都暗中投靠了劉備,并為劉備送去了許多的情報,這也是劉備能夠以少勝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益州內部本就不平靜,這個時候劉璋的處境就是內憂外患,所以即便劉璋的總的兵力遠勝于劉備,但實際上能調動的兵力未必比劉備多很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劉璋性格上的軟弱仁慈又沒給他留活路,所以敗給劉備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說起來,劉備也是以“仁德”自稱,不過這種仁德更多的是一種政治需要,雖然不能完全將其歸之為作秀,但是也差不離。如果劉備真的實實在在仁德的話,在靠拳頭說話的三國,他不可能走很遠。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