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那是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那是一個充滿豪情的時代。當然了,彼時的精彩和豪情,不僅體現(xiàn)于戰(zhàn)場上的劍拔弩張,刀來槍往,是武將和士卒的專屬。文臣謀士也有機會,揮灑自己的熱血,那就是用悲壯詮釋自己的忠義,例如袁紹麾下的謀士審配,誓死不降曹操,最后被曹操斬殺,面北而死;曹操陣營的荀彧,忠于漢室,反對曹操稱魏公,不惜被排擠出權(quán)力中心,郁郁而終,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在后人心目中,比這二人更忠義,更決絕,然而究其本性,他卻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叛徒,這個人是誰呢?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被曹操揮淚斬殺的陳宮。陳宮,字公臺,原本是曹操的屬下,后來卻背棄曹操,轉(zhuǎn)投了呂布。呂布兵敗之后,曹操再次招攬他,他卻堅持不肯接受,一心求死,就算曹操以他的家小為威脅,他也無動于衷。無奈之下,曹操只能將其斬殺,卻厚待了他的家人!度龂尽纷⒁遏~氏典略》曰:“(陳宮)遂趨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宮不還顧。”意思是說,陳宮與曹操對話完畢之后,主動走向門外,準備受刑,押解的士兵都攔不住他。曹操親自起身相送,陳宮卻沒有回頭看曹操一眼,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赴死。這一段記載,不知曾讓多少人淚目,又曾使陳宮被多少人奉為忠義的標桿。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陳宮真的忠義無雙嗎?
答案是否定的,陳宮在投奔呂布之前,原本是曹操部下,曹操待他不薄,他卻背棄了曹操。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陳宮之所以離開曹操,是因為曹操無故殺害了呂伯奢一家,并說出了那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不認同他的觀點,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怎么能夠算做背棄呢?其實此事并未見載于正史,僅是《三國演義》中的小說家言罷了。真實歷史上,陳宮最初是曹操的部下,后來卻無故背叛了曹操,還獻出了曹操的根據(jù)地,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就要提到曹操的一個舊友了,眾所周知,曹操和袁紹本是舊識,其實他們還有一個發(fā)小,叫作張邈。這個張邈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因此諸侯聚義討伐董卓時,他見袁紹當了盟主之后,開始膨脹,就對其進行了直言勸諫。沒想到袁紹惱羞成怒,下令讓曹操殺掉張邈。曹操當然不肯做這樣的事情,他不但選擇了拒絕,還勸說袁紹道,張邈是我們的舊友,就算他做錯了什么,我們也不能在天下未定之時將其除掉。為此張邈非常感激曹操,而曹操也非常信任張邈,曾在出征的時候,對自己的家人說,如果自己不幸馬革裹尸,可以去投奔張邈。
這本是一出感人的兄弟情,可是事情很快就變了味。張邈一直害怕,曹操終有一天會替袁紹攻打自己,于是心懷不安。后來曹操出征到徐州攻打陶謙,陳宮想要叛亂,便利于了張邈這個心理,勸說張邈道,如今天下大亂,群雄并起,你卻受制于人,難道不會不甘嗎?現(xiàn)在曹操遠征徐州,兗州空虛,我們可以將呂布迎進來,你與他共擔治理兗州。張邈終于被他說動,同意了此事,于是曹操的大本營已乎全部淪陷,只剩下了三個縣的地盤。
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陳宮背叛曹操,終有原因吧?這一點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只有一句“始隨太祖,后自疑,乃從呂布”,意思是說,陳宮自己懷疑曹操不信任自己,于是就謀反了。此事聽起來有些滑稽,不過他背叛曹操,并非棄暗投明,而是違背了忠義一事,是時人公認的,他自己也親口承認了此事。
魏氏春秋中提到,曹操率大軍前來的時候,陳宮勸呂布另率一軍駐扎在城外,呂布原本打算聽從,他的妻子卻說:“當初曹操對陳宮以誠相待,毫不設(shè)防,陳宮都能毫不猶豫的背叛,你對他的恩情不比曹操厚,卻不吸取曹操的教訓,萬一出現(xiàn)變故,豈不是要家破人亡?”而陳宮在被曹操擒住之后,曹操問他如何看待此時的失敗,陳宮也曾親口說道:“為臣不忠,為子不孝,死自分也。”不孝之事,可以解釋為,他死后其母親無人盡孝,那么為臣不忠呢?他對呂布可謂是盡到了忠義,那么他不忠的對象,只能是曹操了。
通篇分析之后,我們不難得知,雖然陳宮為曹操所擒之后,一心求死,非常的決絕,但他并非真正的忠義之人,他在此之前,也曾有叛主的行為,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叛徒。只不過受《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影響,他在世人心目中,留下了忠義的印象罷了。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