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皮影戲又名“燈影戲”、“土影戲”;在土耳其被稱做卡拉格茲戲。皮影是廣大群眾極為喜愛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皮影的制作在河北唐山、灤縣及陜西乾縣等地比較普遍,陜西皮影還分成西路和東路,造型風(fēng)格上各有不同。
皮影戲在我國起源很早,有關(guān)皮影戲的來歷,有一傳說流傳最廣,相傳漢武帝時,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時常想念,有個叫少翁的人為解皇帝思念愛妃李夫人亡故之秋,取海底神石,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置于輕紗縵中,用燈光照射到布帳上,武帝看到布帳上的人影,很像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興。這可能就是皮影戲的雛形。
南宋時期,開封和杭州等地有許多影戲棚,演出三國故事等,非常受歡迎。元代時我國的皮影戲流傳到了緬甸、波斯、爪哇等地。清代乾隆時,在中國傳教的法國神父,又把中國的皮影戲帶到了法國,演出時就叫做“中國皮影”。后來又傳到了英國和德國,在歐洲曾轟動一時。
皮影戲中用人來操縱的皮質(zhì)人形,稱為皮影。最初是用素紙雕刻成形,后來采用羊皮或驢皮制作,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和上油,然后通過燈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皮影人一般高約一尺,身上有若干關(guān)節(jié),用胡琴弦絞連,安裝上三至五根鋼質(zhì)細桿,表演者在幕后操縱,通過燈光投影,非常生動和逼真。音樂伴奏和歌詞也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腔調(diào)。由于是在平面的布幕上進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動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為側(cè)面造型。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xiàn)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yōu)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