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口碑炸裂零差評 凌晨刷爆《灌籃高手》僅是回憶殺嗎?
一代人的青春回來了。
今日凌晨,《灌籃高手》電影版在中國內(nèi)地正式上映。預(yù)售票房超8000萬、 26萬人刷零點首映燃補青春,筆者的朋友圈里一夜間寫滿了“爺青回”:“聽到主題曲響起就想哭”、“上一次看灌籃,我還是個孩子”……等了整整27年的湘北VS山王終于成真,圓了青春時的夢,了了少年時的意難平。
這樣的盛況,并不讓人意外。年初時,《灌籃高手》電影版在日韓及東南亞等地上映,幾乎場場爆滿、一票難求——上映67天就已躋身日本電影百億俱樂部,在韓國連續(xù)12天蟬聯(lián)票房冠軍, Line、推特、B站等次世代社交平臺上討論熱度居高不下……15日的北大首映,為了呈現(xiàn)最真實的現(xiàn)場感甚至還拉來了國內(nèi)最大移動銀幕——27米的Cinity巨幕,排面和話題度雙雙拉滿。
一部27年前就已完結(jié)的動漫作品,為何會讓人這么“上頭”?其再度翻紅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啟示和路徑可追?
。ㄒ唬
當超大銀幕以鉛筆手稿的方式,漸漸顯現(xiàn)出身穿紅色球衣的身影,我們忽然明白,雖然步入中年,但在《灌籃高手》的世界里,大家仍是“少年”。
《灌籃高手》是日本漫畫家井上雄彥在上世紀90年代創(chuàng)作的漫畫,在17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行,被稱為日本運動漫畫的巔峰之作之一。這部連載了6年、被很多人惦記了27年的漫畫,書中的時間其實只有短短4個月,卻成了很多80后、90后心中的“頂流”。
它在當時究竟有多火?
有網(wǎng)友在“虎撲”上這樣追憶:1997年,內(nèi)地開播《灌籃高手》動畫片。因收視率太高,有南方電視臺特意配上字幕:高考后還將復(fù)播,請安心備考。那時的年輕人都是看了“灌籃”才懂了籃球。
事實上,一部動漫影響一代人的例證,在中國早有先例。上世紀80年代我國引進的日本特攝劇《排球女將》、《綠水英雄》,就被譽為“少女漫”改編的巔峰。即使故事現(xiàn)在看來有些“超現(xiàn)實”,但“小鹿純子”的拼搏精神與中國女排奪冠的時代背景,交相呼應(yīng),至今仍是無數(shù)國人心中的“白月光”。
而中國的籃球熱,從世紀之初火爆至今,兩大誘因就是《灌籃高手》和姚明進入NBA,甚至兩者之間,還有著奇妙的羈絆。
當年17歲的姚明,常被人說長得像赤木,他憤憤回應(yīng):你才像赤木,你們?nèi)叶枷癯嗄尽?/div>
多年后,他到休斯頓火箭,看到總經(jīng)理時,小聲問身邊人:你看他像不像安西教練?
時至今日,這樣的次元破壁比比皆是。日本觀光廳曾發(fā)布數(shù)據(jù),漫畫中的現(xiàn)實原型江之島排在國人最想去的日本景點第二位,僅次富士山。
每年全世界都有超千萬人跑去日本的湘南海岸“打卡”,那里有個路口,動畫片中晴子曾在此對櫻木揮手。路口正對一片金色的海,不遠處便是湘北高中,如重見青春。
無數(shù)人在故事中汲取勇氣。奧運冠軍林丹就把動畫的片尾曲《直到世界盡頭》文到右臂上,甚至成了他的自傳書名。
在書中,他寫道:看著櫻木花道遠去的背影,如果有一天,我要離開摯愛的球場,留給大家的,可能也是這樣一幅畫面吧。
那個灌籃陪伴的夏天早已遠去,但紅發(fā)少年和湘北的故事,卻鐫刻成記憶中最灼人的片段——
看一群熱血的高中生打籃球,為他們哭,為他們笑,從中學(xué)會了成長、接受了遺憾,這是很多人在青春時代做過最美好的事之一。
。ǘ
灌籃的魅力早已不限于籃球。
《灌籃高手》被日本最大的電子書籍網(wǎng)站ebook票選為“改變?nèi)松?rdquo;的第1位,也曾被列入“新中國60年中國 影響力的600本書”。與其說它是一部動漫,更不如說它是一種集體懷舊的流行文化、是一代年輕人的成長投射。
為什么一句“全國大賽見”,就能讓那么多人翹首以盼了27年?再次回頭審視這部作品,你會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正是源于它的“非典型”。
首先,這是一個不開掛的普通人的故事。
《灌籃高手》的世界里沒有“龍傲天”。主角櫻木花道,只是一個有一點天賦的普通人,接觸籃球之前是個處處碰壁的倒霉蛋。和初中就開始打籃球的隊友比起來,櫻木花道毫無籃球基礎(chǔ),在起點處就落后了一大截。但為了幫助球隊贏球,他從運球練習(xí)開始,披星戴月;為了不再錯失關(guān)鍵的一球,他一周投球2萬次……即使是這樣,在漫畫結(jié)尾時,他也依然只是“初窺門徑”。
這次的電影版,井上選擇了比櫻木更普通的宮城來作為主視角,這樣的安排是為了讓熒幕前更多的普通人產(chǎn)生代入感。因為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既做不到過目不忘,也沒能打通任督二脈。我們都像身高168厘米的宮城一樣,需要靠不斷疊加的努力和拼搏,才能離成功更近一點。
其次,這是一個“原來主角也會失敗”的故事。
與大部分動漫的“合家歡”結(jié)尾不同,《灌籃高手》的世界里,沒有“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童話。井上用寥寥幾筆,交代了結(jié)局:湘北沒能實現(xiàn)“稱霸全國”的夢想,櫻木花道也沒有收獲愛情。故事以一個讓所有讀者意外的方式戛然而止。
即使萬人請愿,井上雄彥也依舊拒絕了繼續(xù)畫下去,“這就是我能想到最好的結(jié)局了”。在他看來,這個結(jié)尾雖然遺憾,但才足夠真實。
這樣的道理,只有等我們長大后回頭再看,才會心有戚戚。因為成長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jīng)歷這樣的失敗——就算你拼盡全力,最終還是輸?shù)袅?ldquo;比賽”。夢想的意義有時并不在于能否實現(xiàn),而在于我們能否成為更好的自己。
或許,《灌籃高手》之所以能成為熱血青春的 注腳,就得益于這份酸澀的坦誠。真正的英雄主義,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選擇熱愛。
。ㄈ
凌晨首映,有不少杭州的動畫制作公司組團來“取經(jīng)”。微信群內(nèi)的觀后感里,有一句話讓筆者印象深刻:我們有些嫉妒,因為我們也想被記住。
想被記住,是中國動漫寫在臉上的集體期待。別人的東西,再好也是別人的。如何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具有時代影響力的文化IP,才是“灌籃”熱背后的新命題。要思量這個問題,不妨讓情懷的熱血先涼一涼。
想被記住,是否一定要“向外看”?
“灌籃”的熱映,讓一種聲音抬頭:果然做動漫,還得往外看。在一部分人的眼里,似乎現(xiàn)在的中國動漫也不過勉強“跟跑”而已。事實真的如此嗎?
實際上,動漫從來與國界無關(guān)。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站立于“亞洲巔峰”的中國動漫,就曾靠著《鐵扇公主》、《大鬧天宮》、《九色鹿》強勢“出圈”過。而從2015年至今,我國進口動畫電影數(shù)量占比整體雖仍在上升,但票房占比卻呈下降趨勢。
就在《灌籃高手》上映之前,剛剛有一個“外來和尚”在中國“水土不服”——4月5日中美同步上映的《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全球票房突破5億美元,但該片在中國上映十天,票房才堪堪破億,遠不及3月中上映的《鈴芽之旅》和4月初上映的《忠犬八公》。有影評家把脈“這部電影選擇徹底靠攏游戲玩家,放棄路人觀眾”。
橘生淮北則為枳。作為有史以來票房 的游戲電影,“超級馬力歐”渾身都是梗,但缺少共鳴的“文化土壤”,觀眾照樣“不買賬”。
在當下的中國,我們需要找到符合中國觀眾審美的、沒有違和感的形式,而不是一味地“神話”和模仿國外的動漫作品。
前段時間《中國奇譚》的爆火,證明了中國動漫不是不能有深度,也不是不會講故事。如何講好中國動漫故事,業(yè)內(nèi)幾乎達成共識:
好的中國動畫應(yīng)該是從民族文化資源中吸取靈感。中國故事和中國美學(xué)的問題,或許只能我們自己去解決。
想被記住,是否一定要“上技術(shù)”?
為情懷買單之余,“灌籃”的爭議點,大多集中在它使用的三渲二動畫技術(shù)上。有大量粉絲認為電影不是2D動畫,“沒哪味兒了”。該不該上技術(shù)的話題,一時間自成輿論場。
電影特效大師理查德·泰勒,曾經(jīng)說過,能吸引他去看的動畫片,不用去過分追求炫目的技術(shù)。“動畫最主要的核心,是對人的心靈有觸動。”
盤點國產(chǎn)動漫的口碑佳作,雋永如《大鬧天宮》、《葫蘆兄弟》、《九色鹿》,新鮮如《凡人修仙傳》、《哪吒之魔童降世》。它們之間的共性證明:技術(shù)不是決定性因素,看時能“上頭”、過后有“嚼頭”,才是成功的分母。
近幾年有多部強調(diào)視效的中國動漫電影搶在熱門檔期上映,制片方動不動就投資上億元,號稱很多錢都用在了特效上,但均反響平平。原因在于核心故事不感人,特效再炫也不過是買櫝還珠而已。
科技創(chuàng)造了無限可能,但技術(shù)不是最重要的,故事才是靈魂。這個如此淺顯的道理,放在如今的中國市場,反倒需要一再提醒。
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的二次元用戶規(guī)模已突破4億人,動漫企業(yè)數(shù)量超過1000家。我們不缺受眾,不缺技術(shù),甚至不缺素材。
敞開的國門,渴求的是一個合適的文化載體,在當下的發(fā)展語境中,像當年的《灌籃高手》《排球女將》那樣,跨越文化的國界,去講好一個與世界共情的中國故事。
有人曾經(jīng)問過宮崎駿,為什么他的作品每部都很成功?
這位動漫大家說,首先是他自己喜歡。第二,他身邊的摯友也喜歡。只要做到這兩點,這部動畫電影就會讓所有人喜歡。
你看,道理,如此樸素。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