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新聞晚報》在一篇《“外來娃”暑假誰來管?》報道中講到,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暑假時因無法獨自在家度過,于是有的成為跑快遞父親的“小跟班”,有的在菜場當“小攤主”,有的成為商販父母的“小幫工”,還有的孩子讓在車間干活的父母兼帶著,報道呼吁社會要多辦公益暑托班,以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安度暑假問題。
這個問題提得是好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應該有與所在城市家庭孩子同樣享有幸福的暑期,隨著社會管理制度的完善,相信這個問題在各級政府和公益組織(人士)重視的基礎止,會較好地獲得解決。
但另一方面,我認為媒體也不必過度渲染普通勞動者孩子在暑假幫父母經商干活、跟著“送快遞”之類的尷尬,京劇《紅燈記》里有一句臺詞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依我看,這些“早當家”的體力勞動者孩子,這樣的暑假生活亦未必不是一種人生的“財富”。
過去在農村或城鎮(zhèn),這種讓孩子成為大人幫手、幫工的“早當家”現(xiàn)象,是很普遍的事情。我小時候就被父母帶在田頭玩耍,七八歲開始,每天放學后及暑假里都是要放牛、割草的,再大一點時便下稻田干活,從來未度過一個“純玩”的暑假,F(xiàn)在回想起來,雖然暑假沒有旅游、沒有蹲在陰涼房子“孵暑假”,而是在野外經受暴曬、雨淋、風吹,但那種少兒時代的田園勞動(輕微)生活,也頗有樂趣,在廣闊的田野,面對藍天白云,一邊勞動,一邊馳騁著對未來的憧憬和想象,實在是非常值得回味的。
作為社會或父母,當然應該為孩子們提供舒適、安全的環(huán)境,讓孩子們暑假過得開心。但限于條件還不可能全部滿足孩子的“需求”時,我看,讓孩子們隨父母安度過一個“早當家”的暑假也沒有什么不好。城市家庭條件稍好的孩子,暑假出去旅游、參加各種興趣班、夏令營、玩電腦、玩游戲等,這樣的暑假生活當然很好;但是,這樣的生活豐富但卻并不多彩,給孩子的經歷積累不下終身難忘的記憶。
而相反,幫父母“早當家”的孩子在暑假里的勞動生活,卻能收獲到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精神體驗:一方面,他們跟隨在父母勞動的場所,親眼見到父母的艱辛勞動,長大了就更體會當年父母養(yǎng)育的不易,這本身就是一種無聲孝道教育,為何貧家多出孝子而富家多出紈绔子弟?就是這個道理。另一方面,孩子在暑假給父母當“幫工”(不論在農村還是城鎮(zhèn)),可以讓他們增長見識,通過接觸各種各樣人較早認識社會,例如暑假當一回菜場“小攤主”,很可能會造就他(她)將來經商的才能,并對各種社會人員有所了解,這就可能比城市同齡的孩子成熟得早。
我之所以不主張過分渲染外來務工者孩子“艱辛”的暑假生活,并不是對他們“冷漠”,而是感到,孩子的暑假生活也不妨允許“多彩”(前提是安全),我們當然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幸福地安度暑假,看書唱歌跳舞學藝術玩電腦外出旅游孵空調電視,但是這種“幸!笔罴俳^非十全十美,如缺少艱苦環(huán)境的體驗、缺乏與父母的心靈溝通、易滋長玩習等;而“早當家”孩子的“另類暑假”,雖然“純玩”的童趣失去了,但卻可能收獲到許多精神方面的東西。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