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武帝紀》,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主人公是曹操。原文如下:
公曰:“賊守潼關,若吾入河東,賊必引守諸津,則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關;賊悉眾南守,西河之備虛,故二將得擅取西河;然后引軍北渡,賊不能與吾爭西河者,以有二將之軍也。連車樹柵,為甬道而南,既為不可勝,且以示弱。渡渭為堅壘,虜至不出,所以驕之也;故賊不為營壘而求割地。吾順言許之,所以從其意,使自安而不為備,因畜士卒之力,一旦擊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操說:“敵軍駐守潼關,如果我軍貿(mào)然進入河東一帶,他們必將派兵守衛(wèi)各個渡口,那么我們就不可能順利地渡過西河。因此,我故意帶領大隊人馬進逼童貫,敵軍盡全力守衛(wèi)南邊,西河守備空虛,所以徐晃、朱靈二將才能輕松渡過西河。之后我再率軍北渡黃河時,敵人不敢再與我搶奪西河,就因為我已經(jīng)有兩位將軍的軍隊的緣故。我軍連起戰(zhàn)車、樹立木頭成為柵欄,筑甬道向南前進,造成讓對手無法戰(zhàn)勝的姿態(tài)。
此后,我又故意向敵軍示弱,麻痹他們。渡過渭水之后,我又下令修筑堅固的營壘。之所以不與敵軍交戰(zhàn),是為了讓他們產(chǎn)生驕傲輕敵的心理,所以敵軍才不扎營反而請求割地講和,我就順從他們的心意答應了。之所以這樣,是為了使他們自以為安全而不設防備。之后,我積蓄力量,一旦發(fā)動進攻,便以最快的速度開始進行。用兵之道變化多端,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模式。”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曹操口中的“疾雷不及掩耳”,意為突然響起雷聲,使人來不及遮掩耳朵。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可見于《六韜》中的“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
潼關之戰(zhàn),是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之后進行的最大規(guī)模戰(zhàn)事,其艱難程度并不亞于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之前對付其他的諸侯,曹操的騎兵可謂占盡優(yōu)勢,但面對彪悍的西涼鐵騎,曹操卻討不到絲毫的便宜。故此,曹操采用了聲東擊西的方式,巧渡西河,避開了西涼鐵騎的鋒芒,取得了戰(zhàn)術(shù)上優(yōu)勢。在最終進行的決戰(zhàn)中,曹操又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勢展開總攻,馬超等關中諸侯猝不及防,最終兵敗潼關。“疾雷不及掩耳”可謂是曹操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