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收視率爆棚的《流金歲月》 有哪些細思恐極的情節(jié)?
這兩天,我重讀了一遍亦舒的原著《流金歲月》,和電視劇相比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當然還是亦舒的好。
讀書的過程中,做了點筆記,有一些細思恐極的情節(jié),以及它們帶來的零散感悟,分享給大家:
01
朱鎖鎖離開舅舅家的一段描寫是這樣的。
“表兄送她,一前一后,站在公交車站上。許久許久,她以為他已經走了,但地上仍有他的影子,最終鎖鎖上了車。那夜,以及連續(xù)許多許多晚上,她都做夢看到他細長的黑影。真沒想到他不自私,真正為她好,尊重她意愿。”
這段寫得真好。少年時的愛,純粹,盛大,又沉默。所有內心的轟轟烈烈,不過都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對方的眼睛里沒有你,那么連回憶起來都只是一個黑影而已。
最觸動我的是這句,“多年以后,朱鎖鎖發(fā)現,沒有男人,愛他如表哥愛她一半那么多。”
我發(fā)現早年生活困頓逼仄的女孩,會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遇到點甜和溫暖就會淪陷了,另一種是鐵了心要闖出更大的天地來,不會被小恩小惠誘惑。
朱鎖鎖在見識過更大的世界,飽嘗過命運起伏之后,終于發(fā)現最愛她的,還是那個曾被她看不上的表哥。她后悔嗎?也未必。有時候,只是一時的情緒和感慨罷了,如果不放她出去闖,那才是真正的遺憾——畢竟,人生的遺憾比愛情的遺憾,痛苦多了,也刻骨銘心多了。
對于有野心的女孩來講,愛情是關不住她們的。
02
原著中的蔣南孫并不是人性上完美無瑕。
男朋友章安仁和新來的女老師歐陽搞曖昧,南孫是怎么做的呢?她找到了歐陽的上級張教授。南孫知道張教授對自己有好感,她就利用了男女之間那點曖昧和張教授的權力,讓歐陽離職了——真正做到了“以牙還牙”。
張教授為什么愿意幫南孫?書中這樣描寫他的心理:
“他是個苦出身的學者,今年已經有五十二,妻子與他同年,看上去也就像老太太,他已有多年沒有聽到秀麗的少女說出如此溫情含蓄別有用心的話,雖是正人君子,因憐惜自身而有點辛酸,故此竟輕佻起來。”
你看,一個原本正人君子的教授,為了幫一個對自己曖昧的女學生,拋棄了正義,也拋棄了道德,最根本的原因,也并不是因為多喜歡這個女學生,而是對自己曾經吃過那么多苦的,一種憐惜和補償。
人性真是復雜微妙。
我有時候很怕和那些太苦的人打交道,他們的境遇固然令人同情,但你也永遠不知道他們內心有多少黑洞和陰影。
03
書中還有一個細節(jié)和電視劇不一樣,但更符合真實人性:
南孫的父親去世了,母親跟小姨去了國外,只剩下南孫照顧奶奶。電視劇中奶奶是感動的,并且依然很“作”,但原著里的奶奶,第一個反應是“怕”。
怕什么呢?怕孫女報復她。
“老人怔怔地注視著孫女,她對南孫從來沒有好感,二十年來放肆地蔑視她,只不過因為她不是男孫,真沒想到有一日會同她相依為命,靠她微薄的收入維持生活。這孩子,會不會趁機報復她?”
怕就對了。
我常常和大家說,孝順這件事,不是要求來的,孝順是一種結果,種下什么因就會結出什么果。
父母自己三觀正,對孩子做到了愛和教育,孩子長大了必然會愛父母孝順父母;父母虐待孩子,自己三觀都是歪的,怎么能要求孩子長大了又有出息又對你好?這不是很可笑的邏輯嗎?
04
再講個小細節(jié),南孫的媽媽再婚,書中的描寫也是令人細思恐極的。
“南孫有點心酸,有點嫉妒,有點生氣”。
為什么呢?因為她還在受苦,要替父親還債,要照顧奶奶,要辛苦工作,而母親卻遠走國外,要結婚了。
人心真是難測,連母女之間都有隱隱的嫉妒心。作為母親,如果前面二十幾年奉獻慣了,自我犧牲慣了,一旦有天想為自己考慮一下,為自己活著,連孩子都會覺得不適,會有點生氣,會有個心里接受的過程。
南孫接受母親的再婚,是有一個心理過程的,想通了之后,她才發(fā)出這樣的感慨,“人們的思想依然太過迂腐封建,仍愛看到他人吃苦,但凡自救的人,都被打入奸狡無信類。”
我們的文化是有這個特質的,吃苦有道德上的優(yōu)越感。一種普遍的心理是:我吃了這么多苦,你憑什么活得開心?
所以有時候,你的快樂開心,就已經是對他人的冒犯了。
05
書中的朱鎖鎖和謝宏祖結婚,沒多久又被他掃地出門了,沒有什么固若金湯,深情不渝。
觸動我的是朱鎖鎖懷孕生小孩,所有人都說她為謝家生了孩子,地位會提升,她卻清醒,說孩子是為我自己生的。
“無論什么,記得為自己而做 ,那就毫無怨言。”這句真是金玉良言,應當一輩子記住。
不過,最后朱鎖鎖的女兒還是淪為了和自己同樣的命運,一樣的從小寄人籬下,得不到完整的父母的陪伴和愛。
這是另一個細思恐極的細節(jié),好像命運的輪回一樣。
而對于朱鎖鎖來說,風光過,榮華富貴過,午夜夢回卻依然是回到舅舅家的舊宅,那辛酸的,逼仄的,小心翼翼的生活。
“原來受過的內傷,終身不能痊愈”。
亦舒的《流金歲月》,其實是個挺悲傷的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