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禮儀、守規(guī)則 構筑高鐵文明新風尚
時間:2019-07-29 11:30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隨著我國高鐵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乘坐鐵路列車出行。不過,列車上時常出現的一些不文明現象也影響著人們的乘車體驗。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對200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乘坐鐵路列車時,遇到最多的不文明現象是有人大吵大鬧(48.9%)。遇到不文明現象,58.1%的受訪者會尋求列車員幫助,51.0%的受訪者會勸告對方,30.3%的受訪者忍氣吞聲。(7月26日中國文明網)
現如今中國已經步入高鐵時代,人們越來越多的享受到了高鐵出行的便利與高效,同時也希望構建與之相適應、與“中國新四大發(fā)明之首”相匹配的文明環(huán)境。然而,部分乘客的素質提升沒有與高鐵發(fā)展同頻,導致不文明行為或者說道德失范現象時有發(fā)生,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
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對200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乘坐鐵路列車時,遇到最多的不文明現象是有人大吵大鬧(48.9%)。調查結果似乎在給一些習慣在公共場所“大嗓門”的人們提了個醒,一些習以為;虿唤浺獾拇舐曊f話、公放音樂或視頻等行為已經干擾到旁人的舒適感,成為一種不文明現象。誠然,在旅途中,不少乘客都有打發(fā)無聊時光、排解孤獨寂寞的精神訴求。諸如聽音樂看視頻、與同行人員一起聊天、嘮嗑等方式也較為常見,這個不是說不可以有,但這應該要有一個度,應以遵守社會文明公約為底線,以盡量不影響旁人為宜。如同上述新聞中被采訪者王媛碰到過有乘客用擴音器播放音樂,“聲音至少兩個車廂都能聽見”,這顯然有點過了。出行是一個會與他人產生接觸的行為,很容易發(fā)生矛盾,為此人們要注意公共文明禮儀,自覺樹立公共環(huán)境“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規(guī)矩與邊界,營造一個良好的文明出行環(huán)境。
社會文明的構建,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的。文明不僅是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我們丈量自身行為規(guī)范的尺度。素質的養(yǎng)成無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需要“化”、更要管。如果說傳統(tǒng)美德是社會文明的“根”和“魂”,那么法治和規(guī)則就是它的“骨架”,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我們可以看到,凡是一些不文明行為,甚至是違章違規(guī)行為,在發(fā)生過程中即得到相關人員勸導、制止,甚至是曝光、處罰時,人們大都數往往意識到行為不妥當,當即改正;如果沒有法治和規(guī)則的監(jiān)督,這些小事人們通常不以為然,意識不到,原因是沒有處罰規(guī)定,或者是沒有人來監(jiān)督制止,導致人們的這些“陋習”難以改正。因此,培育和規(guī)范與高鐵發(fā)展“硬實力”相匹配的“軟實力”,需要在樹文明新風、育時代新人的同時加快推動相關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細化并落實各方權責,實現管理法治化、規(guī)范化。
提高文明素質,管一時靠懲戒,管一世靠涵養(yǎng)法治意識。只有“一時不文明,時時受約束;一處不文明,處處受阻礙”,才能讓文明內化于心,始于自發(fā)、成于自覺。畢竟,文明風尚的形成離不開教化成俗,文明是需要積累的,所以,加強社會道德宣傳,廣而告之讓人們在公共交通上注意文明禮儀是非常重要的。反過來說,只要對不文明現象堅持“零容忍”態(tài)度,避免不文明對文明的“擠出效應”,就能不斷筑牢社會的文明習慣與思維底線,讓文明成為一種社會信仰,助推進入“文明快車道”。(文/戴治國)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dstuf.com/